"陛下当真要对明教赶尽杀绝?"
朱元璋摩挲着龙袍上的金线,忽然想起十七岁那年,张明德递来的那块掺着沙子的杂粮饼。
那时的《弥勒救苦经》像盏明灯,照亮了他走投无路的人生。
"明教教义蛊惑人心。"
他淡淡开口,却在李善长念完禁令时,瞥见张明德布满血丝的双眼。那人嘶吼的"忘恩负义" 混在风里。
竟与二十年前黄河岸边"明王出世" 的谶语渐渐重叠......
洪武元年二月十五,南京城的风还带着些凉意。
午门外的空地上,十三个人被绳子捆着,跪在那里。
他们穿着各式各样的衣裳,有粗布短褂,也有打了补丁的长衫,都是明教的教众。
城楼上,刚登基没几天的朱元璋站着,身上的龙袍料子厚实,在风里却不怎么晃。
他往下看,眼神落在那十三个人身上,脸上没什么表情。
跪在最前面的是张明德,头发乱糟糟的,脸上沾着土。
他抬起头,朝着城楼的方向,嗓子有点哑,却喊得很清楚:“朱元璋!你忘了濠州那时候了?我给你粥喝,给你地方躲着,你现在当了皇帝,就这么对我们?”
旁边的兵卒抬手想按住他,被他一甩胳膊挣开了。
“我那时候就告诉你,明王会出世,天下会太平。你点头说好,现在你自己当了皇帝,就把我们这些人往死路上推?”
朱元璋没说话,只是把目光移开,看向远处的城墙。
李善长站在旁边,手里拿着一卷《大明律》,清了清嗓子,开始念。
“凡传播明教者,斩立决。
信奉者,流放三千里。
窝藏明教经书者,杖责五十。
邻居知情不报,同罪。”
声音在空地上荡开,跪着的那十三个人里,有人开始发抖,有人咬着牙,眼睛还盯着城楼上。
徐达和常遇春站在朱元璋身后不远,俩人都穿着官服,手垂在两边。
徐达眼角跳了跳,往那十三个人那边瞥了一眼,又赶紧收回来,盯着自己的鞋尖。
常遇春皱着眉,嘴唇抿得紧紧的,好像有话想说,又咽了回去。
底下围观的百姓不少,都站在老远的地方,交头接耳。
“这刚当上皇帝,就杀以前的人啊?”
“听说这些人以前帮过他呢。”
“律法都定了,谁让他们信那个教呢。”
“可也太狠了点吧……”
议论声不大,风一吹就散了,但城楼上的人,好像都能听见似的。
张明德还在喊,具体喊了些什么,被风搅得有点乱,只隐约能听到“忘恩负义” 几个字。
朱元璋终于动了动,往台阶下走。
李善长赶紧跟上去,徐达和常遇春也快步跟上。
没人再看午门外那十三个人,也没人再听张明德的喊声。
至正四年,淮河一带闹灾,先是大旱,接着又闹蝗灾,地里的庄稼全毁了。
朱元璋家就在濠州钟离,那时候他还叫朱重八。
先是他爹染了病,上吐下泻,没几天就没了。
接着是他娘,也跟着去了。
家里就剩他和二哥,连块埋人的地都没有,还是邻居刘继祖可怜他们,给了块地方,才把爹娘葬了。
没过多久,二哥也没撑住,走了。
家里就剩朱重八一个人,十七岁,啥也没有。
皇觉寺里还有点香火,他就想去当个和尚,至少能有口饭吃。
寺里的长老看他可怜,就收下了。
可没过几个月,寺里的粮食也不够了,长老只能让和尚们出去化缘,自谋生路。
朱重八背着个破包袱,里面就一件打了补丁的单衣,还有个豁了口的碗,开始往南走。
一路走,一路要饭。
那时候,路上到处都是逃荒的人,饿殍遍地,有时候走一天,也讨不到一口吃的。
这天,他走到濠州城外一个村子,饿得眼冒金星,腿都抬不动了,就靠在一棵老槐树下喘气。
太阳挺毒,晒得他头晕,他想着,可能就死在这儿了。
“喂,你是干啥的?” 一个声音在旁边响起。
朱重八睁开眼,看见一个四十多岁的汉子,穿着件灰色的短褂,手里提着个布袋子,正看着他。
他张了张嘴,半天没说出话来,嗓子干得像要冒烟。
那汉子看他这样,从布袋子里掏出个粗瓷碗,又拿出个水囊,倒了点水递过去。“先喝点水。”
朱重八接过碗,手抖得厉害,好不容易才把水倒进嘴里,一股清凉滑下去,嗓子里舒服多了。
他看着那汉子,低声说:“谢…… 谢谢大哥。”
“饿了吧?” 汉子问,又从布袋子里拿出个杂粮饼,递给他。“拿着,吃吧。”
那饼有点硬,还有点硌牙,里面掺了不少粗粮,甚至还有点沙子。
但朱重八接过来,狼吞虎咽地就往嘴里塞,三口两口就吃下去了,还舔了舔手指上的渣子。
“慢点吃,别噎着。” 汉子笑了笑,又拿出一个饼给他。
朱重八这才缓过点劲来,看着汉子说:“大哥,我叫朱重八,家没了,出来讨口饭吃。这饼…… 太谢谢了。”
“我叫张明德。” 汉子说,“看你这样子,也是遭了灾的。我是明教的,我们教里的人,见了受苦的,都该帮一把。”
“明教?” 朱重八没听过。
“就是信明王的。” 张明德从怀里掏出一本薄薄的书,封皮是糙纸做的,上面写着《弥勒救苦经》。“这里面说,明王会出世,到时候天下就太平了,不用再挨饿,不用再受苦。”
朱重八接过书,翻了两页,字认不全,但大概意思能猜着点。
他看着张明德,眼神里有点向往。“真能那样?”
“会的。” 张明德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要是没地方去,往前走走,那边有不少我们教里的人,见了这本经,他们会帮你的。”
朱重八把书小心地揣进怀里,又把那个没吃完的饼也收好,对着张明德磕了个头。“大哥的恩情,我记着。”
张明德扶起他,“走吧,找个能遮风挡雨的地方歇着,别再露天了。”
朱重八点点头,背着包袱,继续往前走。
接下来的三年,他一直在外面化缘,走了不少地方。
有时候实在讨不到东西,就拿出那本《弥勒救苦经》,遇到信明教的人,人家都会给点吃的,有时候还会留他住一晚。
那些教众说话都挺实在,跟他说,只要明王一出来,这世道就变了,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朱重八听着,心里也慢慢信了,觉得真能有那么一天。
至正八年,皇觉寺的长老派人来叫他回去,说寺里情况好点了。
朱重八就又回到了皇觉寺。
这时候,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只知道干活吃饭,开始跟着寺里认字多的和尚学认字。
他把那本《弥勒救苦经》拿出来,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慢慢能看懂了。
里面说的“明王出世,拯救世人”,他越看越觉得有道理,觉得这就是自己盼着的日子。
他开始跟寺里几个也信这个的和尚聊,越聊越觉得明教说的对。
至正十二年,朱重八收到一封信,是小时候的伙伴汤和寄来的。
汤和这时候在红巾军里,跟着郭子兴,信里说,红巾军里能吃饱饭,让他也过去。
朱重八拿着信,心里犯嘀咕。
红巾军是反朝廷的,要是被人知道了,可是杀头的罪。
他还在犹豫,寺里一个和尚跟他不对付,知道了这事儿,就想去官府告发他。
朱重八没办法,再待下去就是死路一条。
他想起张明德的话,想起那些明教的教众,听说红巾军里不少人都是明教的。
他咬了咬牙,把那本《弥勒救苦经》贴身藏好,收拾了个小包袱,连夜离开了皇觉寺,往濠州城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去了。
红巾军能起来,跟明教和白莲教分不开。
早年间,韩山童和刘福通两个人,把白莲教和明教合到了一起,弄出了一套新的说辞。
他们说,弥勒佛会降生到人间,明王也会出来,到时候就能推翻元朝,让天下太平。
还说,韩山童是宋朝皇室的后代,生来就是要带领大家恢复大宋江山的。
这些话,都是编好了往老百姓里传的。
那时候,元朝的官府对老百姓盘剥得厉害,赋税重,徭役多,加上天灾不断,大家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一听说明王要出来,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还能跟着宋室后代干,不少人都信了。
韩山童和刘福通就借着这个由头,暗地里联络人,发展信众。
他们让信众互相传,说“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还偷偷在黄河岸边埋了个一只眼的石人。
至正十一年,朝廷征了几十万民工修黄河。
民工们累死累活,还吃不饱饭,怨气很大。
韩山童和刘福通觉得时机到了,就召集了一批信众,准备起义。
他们杀了牛和羊,让大家歃血为盟,约定好日子动手。
可没想到,消息走漏了,官府派兵来抓。
韩山童没跑掉,被抓了砍了头。
刘福通带着剩下的人,赶紧举旗起义。
他们头上都裹着红巾,所以叫红巾军。
因为早就联络好了,各地的信众一听说起义了,都纷纷响应,跟着起来反元。
红巾军一路打,势头很猛。
刘福通找到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把他立为“小明王”,还建立了 “宋” 政权,年号 “龙凤”。
各地的红巾军,不管是哪个头领带的,都认小明王为共主,打着他的旗号办事。
明教的教义,成了红巾军凝聚人心的东西。
当兵的打仗的时候,都想着明王会保佑自己,打赢了就能过上好日子。
那些头领们,也借着“明王出世” 的说法,让手下的人更听话,更敢拼命。
郭子兴在濠州拉起的队伍,也是红巾军的一支,自然也认小明王,里面的人,不少都是明教的教众。
朱重八到了濠州城下,守城的兵卒把他拦住了,手里的长矛对着他,问他是干啥的。
“我找郭子兴元帅,我是汤和的朋友,他让我来的。” 朱重八赶紧说,把汤和的信拿出来。
兵卒看了看信,又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见他穿着破烂,不像奸细,就把他带到了郭子兴面前。
郭子兴那会儿正在帐里看地图,四十多岁,身材有点胖,脸上带着点络腮胡。
他抬头看了看朱重八,问:“你就是朱重八?汤和的信我收到了。你会干啥?”
“我会干活,有力气,也能认字。” 朱重八站得笔直,回答得挺干脆。
郭子兴笑了笑,“行,那就先跟着队伍吧,看看你能干啥。”
朱重八就留在了郭子兴的队伍里,一开始是当个普通的兵卒,跟着站岗、巡逻、搬东西。
他干活实在,不偷懒,别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
而且他认字,能帮着管管粮草,记记账目,把事情做得清清楚楚。
没过多久,郭子兴就注意到他了,觉得这小伙子不光实在,还挺机灵。
有一次,队伍里两个小头领闹矛盾,差点打起来,郭子兴让朱重八去劝。
朱重八没说啥大道理,就跟那俩人说,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窝里斗只能让官府看笑话,对谁都没好处。
那俩人听了,还真不吵了。
郭子兴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材。
就把他调到自己身边当亲兵。
朱重八更用心了。
每次打仗,都冲在前面。
可又不鲁莽,总能想办法减少伤亡。
有一次,郭子兴被别的头领算计,被关了起来。
还是朱重八带着几个人,硬生生把他救了出来。
郭子兴对他越来越信任。
觉得这名字“朱重八” 太土了。
就给他起了个新名字,叫“朱元璋”,字 “国瑞”。
“以后你就叫朱元璋吧,” 郭子兴拍着他的肩膀说。
“好好干,以后有你的前程。”
朱元璋点点头,心里挺高兴。
他知道,这是郭子兴看重他。
在朱元璋身边干活的人,不少都是明教的教众。
他们知道朱元璋也看过《弥勒救苦经》,对他也挺亲近。
打仗的时候,这些人都愿意跟着他。
说他是个能成大事的人,说不定就是明王派来的。
徐达和常遇春就是这时候跟朱元璋认识的。
徐达是朱元璋的老乡,也是因为家里遭了灾,投了红巾军。
他信明教,觉得朱元璋靠谱,就一直跟着他。
常遇春原来是个猎户,脾气有点暴,但打仗勇猛。
他也是明教的,觉得朱元璋有本事,愿意听他的。
这些明教教众,成了朱元璋手下最得力的人。
他们不光自己跟着干,还拉来不少亲戚朋友。
让朱元璋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粮草不够了,明教的信众会从家里拿出存粮送来。
兵源不够了,他们会去联络其他教众来参军。
朱元璋心里清楚,自己能在郭子兴这里站稳脚跟。
能有自己的队伍,离不开这些明教的人支持。
朱元璋在郭子兴身边当亲兵,日子过得很紧凑。
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跟着郭子兴操练队伍,检查营房。
郭子兴议事的时候,他就站在帐外守着。
有时候能听到里面说些打仗的事情,他都默默记在心里。
有次郭子兴让他去清点库房里的兵器,长矛、大刀、弓箭堆了半间屋。
他挨着个查,把断了尖的长矛挑出来。
弓弦松了的弓箭另放一堆,记在本子上,回头拿给郭子兴看。
郭子兴翻着本子,点头说:“行啊,比以前那几个靠谱多了。
这些坏了的,让铁匠赶紧修修,别到了打仗的时候用不上。”
朱元璋应着,心里琢磨着,库房里的兵器看着不少。
真要打场硬仗,恐怕不够用。
他找了个空当,跟郭子兴说:“元帅,我看库房里的兵器,能正经用的不多。
要不咱们组织些弟兄,自己打些箭头箭杆?”
郭子兴愣了下,“自己打?咱们哪有那么多铁匠。”
“村里的老铁匠不少,” 朱元璋说。
“给他们些粮食,让他们带着徒弟干,肯定比等着朝廷的强。”
郭子兴想了想,“行,这事儿你去办。”
朱元璋就去附近的村子里找铁匠。
跟人说清楚,只要肯来军营里打兵器,管饱饭,月底还能分点粮食带回家。
有几个老铁匠家里正缺粮,一听这话,立马就答应了。
带着工具和徒弟就来了。
没几天,军营里就响起了叮叮当当的打铁声。
郭子兴看他把这事办得利索,更放心让他干事了。
有时候出去跟其他头领打交道,也会带上他。
濠州城里不止郭子兴一支红巾军,还有孙德崖他们几个头领。
各自占着一块地方,平时谁也不服谁,经常因为粮草、地盘的事情闹别扭。
有回孙德崖的人抢了郭子兴这边买的粮食,两边的人差点打起来。
郭子兴气得不行,要带人去理论。
朱元璋拦着他说:“元帅,现在动手不合适。
咱们的人还没准备好,真打起来占不到便宜。”
“那就让他们白抢了?” 郭子兴瞪着眼。
“我去跟孙头领说说,” 朱元璋说。
“就说大家都是红巾军,都是为了反元,闹内讧没意思。
要是他肯把粮食还回来,咱们以后还能互相照应。”
郭子兴骂了句脏话,“行,你去!他要是不给面子,我再跟他翻脸。”
朱元璋就去找孙德崖。
孙德崖是个粗人,见朱元璋来了,翘着二郎腿坐在椅子上。
“你家元帅不敢来,派个毛头小子来?”
“孙头领,” 朱元璋站在那儿,不卑不亢。
“那批粮食是我们好不容易从外地买来的,弟兄们等着下锅。
你要是拿去了,我们这边就得饿肚子,到时候没力气打仗,对谁都没好处。”
“少跟我来这套,” 孙德崖哼了一声。
“濠州城里的粮,谁有本事谁得。”
“话不能这么说,” 朱元璋说。
“官府巴不得咱们自己打起来,他们好来收拾。
咱们要是窝里斗,别说反元了,能不能在濠州待下去都难说。”
孙德崖愣了下,好像在琢磨他的话。
过了会儿,他摆了摆手,“行了,粮食让他们拉回去。
告诉你家元帅,下次再让我看着不顺眼,可没这么便宜。”
朱元璋谢了孙德崖,赶紧让人把粮食拉了回来。
郭子兴见粮食回来了,对朱元璋更另眼相看。
有时候喝酒,还会叫上他一起。
军营里的弟兄们也觉得朱元璋是个能人。
有事都愿意找他商量。
徐达和常遇春跟他走得最近。
三个人经常在一块儿聊怎么打仗,怎么管队伍。
徐达说:“元军那边最近动静挺大,好像要派兵来打濠州。”
常遇春握着拳头,“来就来,正好跟他们干一场,让他们知道咱们的厉害。”
朱元璋没说话,他在想,濠州城防不算结实。
要是元军真来了,硬拼肯定吃亏。
他跟郭子兴提了建议,让弟兄们加固城墙,多备些滚石、弓箭。
再派些人出去打探消息。
郭子兴都听了他的。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
朱元璋觉得在郭子兴身边能学到不少东西,也能攒下些人脉。
他每天都挺忙,可心里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在郭子兴身边工作了几个月,朱元璋发现了一个秘密:
明教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那日他在帐外守着,听见郭子兴和几个心腹议事。一个络腮胡头领拍着桌子骂:“韩林儿那毛头小子凭什么当小明王?要不是看在他爹韩山童的面子,谁认他?” 另一个瘦高个接话:“就是,刘福通在亳州把持着大权,咱们在濠州拼死拼活,好处全被他们占了。”
郭子兴闷头喝着酒,半天冒出一句:“都是红巾军,闹成这样像什么话。” 可他说这话时,手指在桌上敲得飞快,朱元璋看得出,他心里也憋着气。
后来朱元璋跟着郭子兴去亳州朝拜小明王,亲眼见了那场面。韩林儿穿着龙袍坐在高台上,说话细声细气,像个没长大的孩子。刘福通站在旁边,所有奏折都要先经过他的手,韩林儿不过是个摆样子的。
回来的路上,徐达跟朱元璋嘀咕:“你瞧见没?刘福通手下的兵,穿得比小明王的禁卫还好。” 朱元璋没接话,心里却亮堂了 —— 明教这面旗,看着威风,底下早被蛀空了。
至正十五年春天,郭子兴得了急病,没几天就咽了气。军中大权落到他儿子郭天叙手里。这郭天叙自小娇生惯养,除了摆架子啥也不会,还总疑心朱元璋要抢他的位子。
一天夜里,朱元璋正在帐中看地图,常遇春掀帘进来,手里攥着个纸条:“刚截到的,郭天叙给孙德崖的信。” 纸上写着要联合孙德崖,趁朱元璋出兵时端了他的营寨,还说事成之后请小明王下旨,封郭天叙为濠州主帅。
朱元璋捏着纸条,指节都泛白了。他想起郭子兴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照顾好天叙,别让弟兄们散了。” 可眼下这情形,不是他要散,是有人容不得他。
三天后,朱元璋假意向郭天叙请战,要去攻打和州。郭天叙巴不得他离开,立马准了。朱元璋带着徐达、常遇春和五千精兵出发,走前在营里留了三百老弱,嘱咐他们见机行事。
果然,他们刚过淮河,郭天叙就带着亲信去了孙德崖的营中。没等他们喝上庆功酒,朱元璋留下的三百老弱突然杀了出来,营外埋伏的精兵也一拥而上。孙德崖和郭天叙死在乱刀之下,那些跟着起哄的头领,被朱元璋按在地上打了四十军棍,扔去守粮仓了。
清理战场时,徐达从孙德崖的帐里搜出一箱子明教经书,里面夹着不少信,都是各地教众写给孙德崖的,说要“听明王号令,共讨不义”。朱元璋翻着那些信,突然觉得那《弥勒救苦经》上的字,看着扎眼得很。
他让人把经书烧了,火光里,常遇春问:“以后还提明教吗?” 朱元璋望着跳动的火苗:“提,但得是咱们的明教。”
没过多久,小明王派来使者,封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朱元璋接了旨,却把那印信锁进了箱子。他对将领们说:“咱们打仗,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吃饱饭,不是为了哪个明王。”
至正十七年,朱元璋打下集庆,改名叫应天府。城里有个明教分坛,坛主捧着《弥勒救苦经》来见,说要率教众归顺。朱元璋让人把经书收了,却让坛主带着教众去开垦城外的荒地,还规定他们不许再夜里聚会,要拜佛就去官府建的庙里。
坛主急了:“大人,我们明教有自己的规矩……” 朱元璋打断他:“现在天下未定,百姓要的是安稳。你们要是还想聚众念经,就别怪我按军法处置。” 坛主没敢再吱声,低着头退了出去。
那年冬天,朱元璋去巡查新开的荒地,见张明德在地里拾柴。这老头头发全白了,背也驼了,看见朱元璋的马队,愣了半晌才认出来。
“你…… 你当大官了?” 张明德搓着手,脸上的皱纹挤成一团。朱元璋翻身下马,让随从给了他两斗米:“老人家,好好过日子,别再掺和教里的事了。” 张明德抱着米,嘴唇动了动,终究没说啥。
至正二十三年,鄱阳湖大战,陈友谅的舰队把朱元璋的小船围得像铁桶。夜里,陈友谅的部下里有几个明教教徒,偷偷划着小船来劝降,说只要朱元璋归顺陈友谅,仍能当明教的“护教法王”。
朱元璋让人把这几个教徒绑了,当着全军的面斩了。他站在船头喊:“陈友谅残害百姓,跟元朝官府没两样!咱们跟他打,是为了天下太平,不是为了什么教规教义!” 士兵们听了,第二天打仗时个个拼命,竟真的反败为胜。
战后清理战利品,发现陈友谅的帅船上也供着明教的神位。朱元璋让人把那神位劈了烧火,说:“这东西救不了人命,也打不了胜仗。”
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说是要把他接到应天府当皇帝。船走到瓜步,突然翻了,韩林儿掉进江里,再也没上来。廖永忠回来复命,朱元璋啥也没说,赏了他一百两银子。
那天晚上,朱元璋在书房坐了一夜,桌上摆着当年张明德给的那块杂粮饼的碎渣—— 他一直用油纸包着,都硬得像石头了。天亮时,他让人把碎渣埋了,埋在院子里那棵老槐树下。
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国号大明。李善长捧着拟定的律法草稿来请示,指着其中一条问:“这明教…… 真要禁绝?” 朱元璋看着窗外新栽的柏树:“禁。不光是明教,白莲教、白云宗什么的,都禁。”
李善长犹豫道:“不少开国功臣都信这个……” 朱元璋打断他:“功臣信也不行。以后朝堂上,只有君臣,没有教众。”
于是就有了洪武元年二月十五那天的事。午门外的刀落下时,朱元璋已经回了后宫。马皇后端来一碗粥,他喝了两口,突然问:“当年皇觉寺的智光和尚,现在在哪?” 马皇后说:“早就圆寂了,骨灰埋在寺后的塔里。” 朱元璋点点头,没再说话。
过了几年,徐达班师回朝,带回一个消息:北方还有些明教余党,打着“复明王” 的旗号闹事。朱元璋让人拟了道圣旨,说凡是能擒获闹事头领的,赏良田百亩。
那天傍晚,朱元璋去徐达府上,见他正在烧明教的经书。火光里,徐达叹道:“当年要是没这经书,我未必肯跟你起兵。” 朱元璋拍着他的肩膀:“可现在有了大明律,就不能再有这经书了。”
徐达问:“陛下还记得张明德吗?” 朱元璋说:“记得,在和州种地呢。” 徐达又说:“前阵子我路过和州,见他在地里给庄稼浇水,跟普通老农没啥两样。” 朱元璋 “嗯” 了一声,眼里的光柔和了些。
洪武十年,朱元璋下令拆毁天下所有明教的堂口,把那些砖石木料拿去修水利。有个老臣上奏,说这样是不是太绝了,毕竟当年明教帮过他。朱元璋在奏折上批了一行字:“君要统天下,不是统教众。”
那年冬天,和州遭了水灾,张明德的房子被冲垮了。地方官上奏请示,朱元璋让人送了五十两银子和两匹布去,还特意嘱咐:“别说是朕赏的,就说是官府的救济。”
后来有人说,朱元璋晚年常独自去院子里那棵老槐树下坐着,有时候能坐大半天。宫里的人都说,皇上是在想当年打天下的事。只有马皇后知道,他是在看那埋着杂粮饼碎渣的地方—— 那里长出了一棵新的小树苗,风吹过时,叶子沙沙响,像极了当年张明德在破庙里说的话。
但朱元璋再也没提过明教,就像他再也没提过朱重八这个名字。朝堂上的律法越来越严,民间的寺庙道观都得领官府的执照才能开门,谁要是再敢说“明王出世”,立马就会被抓去砍头。
有一回,太子朱标问他:“父皇,当年要是没明教,您能得天下吗?” 朱元璋沉默了半晌,说:“得天下靠的是民心,不是教义。民心这东西,比任何经书都金贵,也比任何教派都难守。”
朱标似懂非懂,朱元璋却没再解释。他望着宫墙外的炊烟,想起十七岁那年,张明德递给他杂粮饼时,手上的老茧磨得他手心生疼。那时候他觉得,能让老百姓吃上饼的,就是明王。可现在他当了皇帝才明白,要让老百姓天天有饼吃,就得先把那些说“明王会给饼” 的人,都管起来。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躺在床上,弥留之际,他让太监把那本《弥勒救苦经》拿来—— 他一直锁在金库里,没烧。看着那糙纸封皮,他突然笑了,像个十七岁的少年。
太监没敢出声,只看见皇上的手在封面上轻轻摸了摸,然后就不动了。窗外的老槐树沙沙作响,好像在说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