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南向资金单日净流入358.76亿港元,创历史新高,这一数字甚至超过2021年港股通开通以来的多数周度总和。在恒生指数当日下跌0.98%的背景下,资金逆势“扫货”的异常现象,折射出港股市场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化。
一、估值洼地效应:全球资本的“避险+增值”双重诉求
截至8月中旬,恒生指数市盈率(TTM)仅为8.5倍,远低于标普500的25倍和日经225的18倍,处于全球主要股指估值底部。这种落差在科技板块尤为明显:腾讯控股动态市盈率20倍,阿里巴巴-W仅15倍,而同期美股科技七巨头平均市盈率超30倍。
南向资金此轮加仓核心标的均为行业龙头。腾讯控股本周港股通成交321亿港元,其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16%,AI资本开支同比增119%的财报数据,验证了“低估值+高成长”的配置逻辑。阿里巴巴-W连续5周获增持,持股量占比达8.33%,显示资金对平台经济政策底部的确认。
二、政策共振:国内改革与香港市场改革的双向驱动
7月政治局会议明确“提振投资者信心”后,国内政策进入密集落地期。证监会8月10日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8号——市值管理》,要求长期破净公司制定估值提升计划,直接利好港股中资股。香港方面,特区政府8月14日宣布成立“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探讨优化市场机制,包括改进新股结算周期、拓展互联互通标的等改革措施。
这种政策共振在半导体领域尤为显著。中芯国际本周获净买入5.3亿港元,其28nm以上工艺自主化进程与国内“芯片自主”战略形成共振。而力劲科技因与人形机器人企业战略合作,周涨幅达96.81%,则反映出资金对“硬科技”转型的押注。
三、全球资产配置再平衡:美联储降息预期下的资金迁移
美国7月PPI环比升0.9%,创2022年新高,但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仍达92%。这种“通胀韧性+政策转向”的复杂局面,促使国际资本寻找“折中资产”。港股作为离岸市场,既可对冲美元波动,又能分享中国经济转型红利,成为理想选择。
数据印证这一趋势:本周南向资金加仓的个股中,小米集团-W(净买入5.1亿港元)代表消费电子复苏预期,晶泰控股(涨30.1%)则映射AI制药新趋势。而国富氢能因与马来西亚企业合作液氢项目,持股量环比增100%,更显示资金对“一带一路”新能源布局的关注。
四、风险对冲与长期主义:从交易到配置的思维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本周南向资金加仓并非“普涨行情”。再鼎医药(持股比例29.45%)、长飞光纤光缆(56.28%)等高比例持股标的,均具备“细分龙头+政策受益”特征。这种选择性加仓,表明资金正从短期博弈转向长期配置。
瑞浦兰钧(持股量增40%)的案例更具代表性:作为动力电池新势力,其8月13日发布的半固态电池技术,恰好契合国内新能源车产业链升级方向。资金选择此时介入,既规避了美股新能源板块的高估值风险,又提前布局产业变革红利。
港股正在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映射场
南向资金此轮爆买,本质是全球资本对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投票。从腾讯的AI投入,到中芯国际的半导体突破;从力劲科技的机器人布局,到国富氢能的绿色能源出海,港股正从“估值修复”转向“价值发现”。
但需警惕的是,8月15日恒生指数收盘点位(17168点)仍低于2023年高点30%,若后续美国通胀数据反复或国内政策力度不及预期,资金获利了结压力可能显现。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跟随南向资金布局时,更需关注企业基本面与产业趋势的共振度,而非单纯追逐资金流向。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