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上,同一片海域,同一艘军舰的行动,却被赋予了截然相反的定义。一方称之为维护国际法的“航行自由”,另一方则直斥其为侵犯主权的“非法闯入”。这并非文字游戏,而是中美两国在南海问题上一场硬碰硬的实力宣示和规则之争。
近期,美军“希金斯”号导弹驱逐舰未经通报,径直驶入中国黄岩岛12海里领海。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迅速反应,海空力量齐出,对美舰实施了全程跟踪监视和警告驱离。这起事件,再次将这片本就不平静的海域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海上无声的交锋
8月13日清晨,南部战区的监视系统捕捉到了一个清晰的目标。“希金斯”号的航迹毫不掩饰,笔直地冲着黄岩岛的领海基线而来。按照国际法和中国国内法,外国军舰进入他国领海,必须事先获得许可,但“希金斯”号选择了无视这一规则。
警报拉响,南部战区的海空力量随即启动。战舰与飞机从不同方向迅速向目标区域机动,很快便与美舰建立接触。中方舰艇始终保持着专业的战术距离,通过无线电频道,一遍遍发出明确的警告,要求其立即更正航向,驶离中国领海。
为了防止美舰有进一步的深入或滞留意图,中方舰船在战术上封锁了其主要的航行路线。整个过程紧张但有序,中方全程牢牢掌控着现场态势。最终,“希金斯”号在完成其所谓的“行动”后,驶离了黄岩岛海域。
各说各话的舆论场
舰船在海上用航迹表态,而真正的言语交锋则在事后迅速展开。南部战区新闻发言人发表了措辞严厉的声明,指出美方行径严重侵犯中国主权,是蓄意的挑衅行为,破坏了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
中国外交部的回应同样坚定,在例行记者会上重申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并要求美方立即停止此类侵权挑衅。发言人强调,中国军队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海洋权益。
而在大洋彼岸,美国印太司令部则抛出了熟悉的说辞。其书面声明辩称,美舰是在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行动,旨在挑战“过度的海洋主张”,维护所有国家享有的航行自由权利。第七舰队的公开资料也显示,“希金斯”号是执行此类任务的老手,其航迹遍布南海、东海乃至中东。
在这场中美对峙的间隙,菲律宾方面的态度显得颇为微妙。官方并未就此事进行正式的外交表态,但有部分官员对媒体发声,提及黄岩岛是菲方所声索的海域。这种看似不偏不倚的表态,在南海多方角力的背景下,无疑释放了值得玩味的信号。
黄岩岛的风浪从何而来
黄岩岛之所以屡次成为焦点,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纠葛。它地处南海东北部,是一个环礁,渔业资源丰富,同时扼守着重要的战略航道。这块看似不起眼的礁盘,多年来一直是地区争议的敏感点。
2012年的黄岩岛对峙事件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当时,菲律宾海军试图在此抓扣中国渔民,引发了中菲两国公务船的长期对峙。事件最终以菲方船只撤离告终,此后,中国加强了对该海域的实际控制,实现了常态化的巡逻与执法。
2016年的所谓南海仲裁案,更是将黄岩岛置于国际舆论的聚光灯下。该仲裁庭作出了否定中国“九段线”内历史性权利的裁决,中方从一开始就表明了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的严正立场,并强调仲裁庭对主权问题没有管辖权。
美军的介入也并非首次。以“航行自由行动”为名,美军舰艇已多次闯入中国实际控制的南海岛礁12海里范围。就在2018年,这次事件的主角“希金斯”号就曾伙同“安提坦”号巡洋舰闯入西沙群岛领海,同样遭到了中方海空力量的拦截驱离。
这不仅仅是一次驱离
从表面看,这似乎只是一次例行的海上摩擦:闯入、警告、离开。但将其置于更宏大的战略背景下审视,其意义远不止于此。美舰的行动,既是对中国南海主权主张的直接挑战,也是向其地区盟友,特别是菲律宾传递“美国会到场”的信号。
近期,南海地区的活动频率显著增加。菲律宾在美国的支持下,正在强化其海警力量,并频繁在黄岩岛附近活动,这本身就增加了海上摩擦的风险。美军此时的闯入,无疑有为盟友撑腰打气、搅动地区局势的意图。
中国的果断反应,同样是一种清晰的战略宣示。全程跟踪、警告驱离的行动本身就在告诉外界,中国有决心、有能力在核心利益问题上寸步不让。这种针锋相对的互动,使得每一次摩擦都成为双方意志和能力的较量。
这种高频率的近距离接触,客观上增加了误判和意外事件发生的概率。一旦发生冲突,不仅会波及繁忙的商业航道,更会给本就紧张的中美关系和地区安全局势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结语
黄岩岛的这场风波,是中美在南海战略博弈的一个缩影。双方都在用实际行动划设自己的“红线”,也在不断试探对方的底线。这种以军事行动为主要载体的“沟通”方式,正在成为南海地区的新常态。
问题的根源在于,双方对“规则”的理解存在根本分歧。当一方依据的法律被另一方视为无效,当一方的“自由”被另一方定义为“侵犯”,那么能够对话的空间就变得极其狭窄。未来,类似“希金斯”号的行动大概率还会上演,而中国军队的高度戒备也将成为常态。这片海域的平静,恐怕还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