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补贴计划
引言部分:
谁能想到,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中国稀土,如今成了全球产业链的风向标。前些年这张底牌为何迟迟不出手?最近几年又凭什么敢于高调亮相?背后的玄机,值得我们细细琢磨。
正文部分:
提起稀土,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战略资源”,但真正让它成为中国手中的王牌,其实经历了一场技术、市场和国际博弈的三重考验。本文就带大家拆解一下,这张牌到底藏了多少门道,又给我们的投资和生活带来哪些启示。
先说技术关卡。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中国虽然坐拥全球最多的稀土储量,可惜那会儿只能做“卖原矿的小贩”。产品纯度低、附加值更低,别说谈判桌上发声,就是自家口袋都捂不住钱。徐光宪院士搞出的回流串级萃取工艺,让我国一举突破了纯度瓶颈,但产业链整体还没跟上,高端应用开发能力有限,说白了就是有好钢没用到刀刃上。这一点,不少老工业基地都有切身体会——明明有资源,却赚不到大钱。
再看市场生态,那时候国内稀土企业多如牛毛,小打小闹各自为战,一遇到国际买家联合压价,就像菜市场抢摊位一样乱哄哄。“有量无价”成了行业魔咒,有时甚至出现出口价格比国内还便宜的怪现象。而国外采购方早已抱团,把控议价权,中国在全球定价体系里始终处于被动。这种局面下,要想靠一己之力撬动世界,很难。
外部风险也不可忽视。当年美国牢牢掌握着氦气供应,而氦气对于芯片制造、医疗设备等领域的重要性堪比血液。一旦中美较劲升级,对方随时可能掐断氦气出口,让我国高科技产业陷入瘫痪。如果贸然打出稀土牌,无异于自断后路。所以过去几年,我们更多是在韬光养晦,为日后主动出击积蓄力量。
转机发生在近两三年。一方面,我国科研团队连轴转,从开采到冶炼再到深加工,实现全流程自主可控。不仅如此,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高性能磁体等新兴领域,中国企业逐步建立起从研发到生产的一条龙体系。例如,比亚迪首创氦气闭环回收系统,中科院攻克替代材料瓶颈,这些成果让我们对外依赖显著降低。同时,通过政策推动,原本分散的小厂合并重组成以中国稀土集团为代表的大型航母型企业,集中度提升带来了话语权,也让恶性竞争逐渐消失,“白菜价”时代一去不复返。
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对高端稀土需求爆发式增长。从新能源车驱动电机,到5G基站,再到风电装备,每一个赛道都离不开高性能永磁材料。这直接倒逼国内厂商不断创新,也增强了整个行业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据2024年沪深交易所最新公告,目前我国高端磁材产能占据全球60%以上份额,是名副其实的话事人。此外,自主研发氦气提取装置投产后,我国2024年的进口依赖率已降至70%以内,为进一步减少受制于人的风险奠定基础。(数据来源:6月9日中信证券研报)
国际环境同样悄然生变。随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纷纷加强关键矿产安全储备,但真正具备完整供应链和技术优势的国家屈指可数。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理直气壮地亮出了自己的底牌,不仅是回应外部压力,更是维护自身利益与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2023年底开始,多项针对关键金属出口的新规陆续落地,使得相关行业利润空间明显改善,也推动A股相关板块迎来结构性机会。(参见中金公司、申万宏源6月10日研报观点)
不少投资者误以为,只要通胀或供需紧张,就该无脑买进所有资源股。但实际上,并非每一种资源都会同步受益,比如某些传统冶炼品种由于环保成本增加反而利润被挤压。因此,“通胀利好所有资源股”这个认知并不准确,还需结合具体品类及其上下游格局动态分析。
那么面对这样的新格局,我们可以怎么布局?
1. 资产配置建议:适当关注拥有完整上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