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为何至今屹立不倒?毛熊的经济还能扛多久?

发布日期:2025-07-11 17:38    点击次数:174

俄乌冲突爆发之初,拜登曾疯狂叫嚣:“我会让卢布变成废纸,俄罗斯的GDP至少要缩水一半。”

结果呢?三年过去了,拜登画的这些“大饼”全部落空!

克里姆林宫今年2月公布的数据刺瞎了西方政客的双眼:2024年,俄罗斯GDP增长4.1%,增速碾压美国等一众西方国家!

究竟是什么秘密武器,竟能让俄罗斯的经济在重重围剿下依然屹立不倒?

这场经济反击战,毛熊还能继续赢多久?

毛熊逆袭背后,藏着十年的妙棋

西方刚开始制裁时,俄罗斯经济确实摇摇晃晃了几下。

俄乌开打不到一周,卢布对美元汇率暴跌30%,莫斯科证券交所直接关门大吉,2022年全年通胀率飙到吓人的17.8%。

当时俄罗斯经济一片惨淡,让不少西方政客得意忘形地做起了“速胜梦”,拜登敢开口说俄罗斯GDP会“腰斩”也是因为这个。

但西方万万没想到,普京政府的应对措施比他们的制裁还猛——

2022年2月28日,俄罗斯央行直接将利率提到20%,还搞了严格外汇管制,要求所有俄罗斯公司乖乖交出80%的外汇收入,一下子刹住了资本外逃和卢布贬值!

紧接着,俄罗斯又要求“不友好国家”必须用卢布买俄罗斯能源,并且公开宣布“美元在俄罗斯不好使”,把拜登政府气得直跳脚!

普京的这几招不仅稳住了卢布,还让急着脱钩的西方自己闹起了“油荒”。

俄乌冲突爆发2个月后,普京宣布暂停向拒绝用卢布结算的波兰和保加利亚供气,导致天然气在欧洲价格飙升20%。

那些没钱买天然气供暖的欧洲底层人,只能咬紧牙关,裹着中国浙江出口的电热毯,熬过三个难熬的寒冬。

对俄罗斯经贸制裁的失败,让西方政客偷鸡不成蚀把米,他们绞尽脑汁也想不通:美欧日韩的制裁已经冲到最前线,可为何普京应对起来还是这么神速?

其实答案早在2014年就埋下了伏笔——克里米亚事件后,俄罗斯花了整整十年打造“反制裁防火墙”。

普京的具体妙招包括:少存美元欧元,多囤黄金人民币;搞自己的支付系统(MIR)替代SWIFT;扶持本国产业替代进口;和中国等非西方国家抱团取暖。

美国智库专家奥列格·伊茨霍基,在分析俄罗斯经济为何还没垮时的观点一针见血:

“俄罗斯能扛住制裁,全靠2014年克里米亚那会儿吃一堑长一智!”

所以西方制裁不仅没拖慢俄罗斯的脚步,反而逼着它加速调整经济结构。

俄乌冲突期间,俄罗斯军工生产暴涨,把整个工业都带飞了。就业市场异常火爆,有些地方甚至缺工人,工资疯狂上涨。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多家俄媒报道称,劳动力短缺正推高俄罗斯工资水平。2022年平均应发工资超过8.1万卢布,所有类型活动的收入接近6.2万卢布。

更让西方傻眼的是,俄罗斯能源收入居然没像预想的那样大跌。

欧洲不买俄罗斯能源了,俄罗斯对此的回应是:欧洲不买,有的是人抢着买!

中国、印度、土耳其立马补上了西方的空缺,就算西方联合沙特等中东国家搞石油限价,俄罗斯照样赚得盆满钵满。

那么在同中、印等东方国家的能源经贸合作中,俄罗斯究竟捞了多少?

“向东看“的能源贸易,又如何帮俄罗斯甩掉西方制裁的枷锁?

毛熊的生存秘诀:向东看 + 自己干

俄罗斯经济能扛住制裁,主要靠两招:转向东方和自力更生。

为啥俄罗斯能在西方围堵中“屹立不倒”?连敌视俄罗斯的西方国家都看出来了:中国这个奶妈在给俄罗斯的经济“输血”。

2024年7月,美国等北约国家甚至公开警告中国,若再跟俄罗斯进行贸易就制裁中国。

北约的指责当然没道理,但中俄经贸越来越火热也是事实。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俄贸易额冲到2404.6亿美元,暴涨26.3%,创下历史新高。

有不少人质疑,给俄罗斯输血,中国能捞到什么好处?

但现实情况是,跟俄罗斯做生意,中国也实实在在捞着了不少大实惠。

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涨到1.0847亿吨,占了总进口量的19.6%。中俄建的油气管道,大大缓解了困扰我们多年的“马六甲困局”。

有了俄罗斯这个 “大油舱”,除非美国能把航母、轰炸机开到西伯利亚,否则休想伤及中国的石油进口线一根毫毛。

“中国成了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俄罗斯成了中国重要能源供应商。”这种双赢关系,早就是两国老百姓的共识!

而且中俄能源合作早已超出买卖范畴,扩展到技术合作、基建等多个领域。

除了中国,俄罗斯和印度也打得火热。

数据显示,俄乌冲突期间,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比例,从战前不到2%猛增到36-40%。

除了能源,莫斯科和新德里还在军工、核能、航天这些战略领域深度合作。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2024年报显示,印度是他们最大的海外买家,占了28%的份额。

今年6月,俄罗斯国防部长别洛乌索夫更是宣称:“印度已是俄重要军事合作伙伴”。

中印等国联手俄罗斯,简直就像在西方制裁的铁网上撕开一道大口子,让那只困在笼中饥肠辘辘的北极熊终于有了喘气的机会。

不过有一句话,普京说得更直截了当:“俄罗斯的命运必须牢牢握在自己人手中”。

因此,在抱团取暖的同时,俄罗斯始终牢记着关乎国家命脉的四字箴言:自力更生。

当西方围追堵截时,技术自主比黄金还宝贵!

数据显示,俄罗斯这几年在军工、农业、医药等命脉领域的投入节节攀升。单医药这一块,砸给本土药企的贷款就超过300亿卢布(约3.3亿美元),全力托举国产药腾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农业的华丽逆袭。俄乌开战以来,俄罗斯从粮食进口国变成自给自足,还一跃成为了全球头号小麦出口国。

所以美国想通过控制乌克兰、限制对俄粮食贸易来制造饥荒的算盘彻底泡汤!

俄罗斯能成为全球农产品市场的“黑马”,一方面靠全球变暖带来的耕地扩张,另一方面靠普京政府对农民的大手笔补贴。

可以说,普京是俄罗斯历史上首位让民众摆脱饥荒威胁的领导人,这点比苏联时期的斯大林、赫鲁晓夫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现在农业成了俄罗斯第二大外汇来源,和从“欧洲粮仓”沦为“欧洲子宫”的乌克兰形成鲜明对比。

种种迹象表明,俄罗斯经济在西方制裁下确实韧性十足。但这就能高枕无忧了吗?

重压之下,毛熊还能撑多久?

虽然俄罗斯经济展现出了惊人韧性,但在西方不断加码的制裁下,未来还是暗藏变数。

长期看,西方限制进口、打压汇率这些招,都伤不了俄罗斯经济的根基,但技术断供可能成为它的“阿喀琉斯之踵”。

到现在,俄罗斯在芯片、精密机械、无人机等高精尖领域,和西方差距还不小。就连俄罗斯最大芯片厂Mikron,目前也只能生产65纳米芯片,合格率才68%,质量远不如中美欧韩的产品。

另一个隐患是经济的过度军事化。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数据显示,2023年俄罗斯军费占到GDP的5.9%。

其他数据可能更高,这种“国防优先”的模式短期能刺激经济,但会挤压民间投资和消费,导致工业结构失衡——当年苏联“斯大林模式”就是这么垮台的。

越来越严重的人口问题也会拖累经济,21世纪以来,俄罗斯一直受低生育率和老龄化困扰。

俄乌冲突爆发后,几十万育龄男青年被派往前线或出国,像别尔哥罗德这些靠近前线的地区还出现人口外流。这些都会让俄罗斯未来几十年劳动力更紧缺。

虽然这些问题还没解决,但对俄罗斯经济来说并非绝症。

因为俄罗斯坐拥全球最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是能源,还有粮食、金属、矿产等等。在全球供应链重组的当下,这些都是反制西方的王牌。

而且俄罗斯和金砖国家等非西方经济体越走越近,金砖扩员后,成员国占了全球GDP约三分之一和40%以上人口,给俄罗斯提供了巨大的合作空间。

可以预见,西方对俄制裁的效果正在减弱。随着时间推移,各国适应能力增强,绕开制裁的渠道变多,西方制裁越来越不灵光。

所以除非西方搞出更狠、真正全球性的制裁,或者俄乌冲突大幅升级让俄罗斯付出更大代价,否则未来3-5年,俄罗斯经济完全能维持现状。

就像普京两年前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上的豪言:

“西方低估了俄罗斯经济的适应力和俄罗斯人的意志。历史反复证明,外部压力只会让俄罗斯更团结,更自力更生。”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2025-02-28:三年了,俄罗斯战时“反制裁经济”的韧性从何而来?

观察者网:2024-11-27:俄罗斯越打越富,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