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三次与胡耀邦搭班子,68岁担任中纪委书记

发布日期:2025-08-05 23:04    点击次数:130

1935年12月9日,为了反对日本侵略者策划的“华北五省自治”,北平的学生走上街头,发起了影响深远的“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动”不仅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而且也促使知识分子登上了革命的舞台。

在这之后,很多知识青年放弃了自己的学业,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比如今天我们要说的李昌,他就是参加“一二九运动”的进步青年之一。那么,李昌的身上都有什么故事呢?他后来又过得如何呢?

李昌出生于1914年,湖南省永顺县塔卧镇人,早年时期,李昌主要在家乡接受教育,1928年,14岁的李昌离开家乡,前往杭州与上海等地读书。读中学期间,李昌就开始参加各种爱国学生运动,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宣传抗日救亡思想,致力于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1935年,李昌考入了北平的清华大学物理系,他天资聪颖,读书刻苦,是当时为数不多的高级知识分子。也是在清华大学期间,李昌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一二九运动”后,李昌加入了民族解放先锋队,并担任了清华大学的民先队大队长,后来又担任了北平民先总队的总队长。那段时期,李昌致力于发展抗日力量,他团结知识分子,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了三十多个民先队,这些人有很多都成为抗战取胜的功臣。

解放战争时期,李昌曾在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担任政治部主任一职,同时,这也是李昌第一次与胡耀邦搭班子。当时胡耀邦担任第四纵队的政委,两人也密切配合,在军队政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解放全中国贡献了一份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李昌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当中,1951年,他担任了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一职,同时,这也是李昌第二次与胡耀邦搭班子,当时胡耀邦担任团中央第一书记,两人也共同搭档,在青年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加强了共青团的建设。

1953年之后,李昌与胡耀邦分开了一段时间,其中李昌主要投身教育与文化工作的建设,担任了哈工大校长等职务。1966年,十年特殊时期开始后,李昌也受到了迫害,直到1975年才重新复出。

这次复出之后,李昌被调到中国科学院,他也第三次与胡耀邦搭班子,其中胡耀邦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李昌则担任了副组长。在任期间,李昌协助胡耀邦起草了《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汇报提纲)》,解放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大大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地位。

粉碎“四人帮”之后,李昌继续留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担任了副院长一职。1982年,68岁的李昌当选为中纪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那段时期,李昌致力于党风党纪的维护,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另外,在查处大案要案、惩治经济犯罪等方面,李昌敢于碰硬、敢于斗争。同时,李昌还是一个不怕得罪人的干部,他刚正不阿的作风深得广大干部的尊重与爱戴。

1985年,李昌卸任中纪委书记,进入中顾委,继续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离休之后,李昌仍然孜孜不倦地为国奉献,晚年他主要生活在北京,于2010年因病去世,享年9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