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经济,这个数字时代的巨兽,正以其惊人的效率和便利性重塑着我们的生活。然而,当“满30减15”、“0元配送”的诱人广告铺天盖地,消费者沉浸于短期优惠的狂欢时,其背后却是平台企业长期累积的深层矛盾与畸形生态。2025年7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再次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要求其规范促销、理性竞争。这距离上次约谈仅过去两个月,频繁的“喝茶”行为,无情地揭示了平台乱象反复上演的困境。要避免平台经济的无序扩张与负面效应,构建一套前瞻性、系统性的防范机制已刻不容缓。本文将毫不留情地指出,除了强化常态化监管与法律法规的完善,我们更应探索引入政府、平台、商家、骑手、消费者等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这才是为平台经济戴上真正“紧箍咒”的关键,确保其在创新发展的同时,始终坚守公平竞争与社会责任的底线。
平台经济的野蛮生长,已然催生了一个病态的生态系统。部分头部平台凭借其市场支配地位,肆无忌惮地推行变相“二选一”策略。例如,杭州商家曾曝光美团要求其订单占比超过80%的“战略合作协议”,否则便面临流量惩罚和佣金翻倍的威胁。这种赤裸裸的胁迫,严重挤压了中小商家的生存空间。据业内人士透露,许多中型餐饮品牌在扣除平台抽成和强制参与的满减活动后,实际利润甚至不足菜品价格的30%,他们戏称自己成了平台的“代工厂”,赚着最辛苦的钱。更令人发指的是,外卖骑手作为平台生态的末梢,长期遭受着高强度派单和不合理考核的压榨。美团的“微笑行动”要求骑手在3秒内完成AI人脸识别打卡,超时即扣款,这种冰冷的算法管理,将骑手变成了机器的奴隶。近千万骑手仍游离于社保体系之外,劳动权益保障形同虚设。上海市快递外卖行业平均每天交通违法超2300起,这并非骑手天生爱冒险,而是“算法困境”下,他们为了不被扣款、不被罚单而被迫超速、逆行、闯红灯的无奈写照。此外,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沉淀商户数据后自建供应链,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种行为不仅公然侵害消费者权益,也加剧了市场的不公平竞争。2024年消费者投诉同比增长72.34%的惊人数据,共同揭示了平台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忽视社会责任的残酷现实,以及现有监管体系的滞后与无力。
要将平台经济从“约谈”的泥沼中解救出来,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强化常态化监管与法律法规的完善是不可回避的硬骨头。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在面对平台经济层出不穷的新业态和新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亟需针对性地进行细化与完善。例如,如何精准认定平台数据垄断,如何界定算法滥用的法律责任,这些都是亟待填补的法律空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谭洪波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平台治理的核心在于界定平台企业、用户和商家之间的责任关系。放眼全球,欧盟的《数字市场法案》(DMA)和《数字服务法案》(DSA)通过引入“守门人”制度,强调大型平台企业主动承担规制责任,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我国也曾发布《互联网平台分类分级指南(征求意见稿)》,尝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守门人”制度,但其正式出台和落地仍需加速。监管部门必须提升技术监管能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实现对平台行为的精准监测与预警,将传统的“运动式”执法转变为“精细化”管理,确保法律法规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落地生根。
然而,仅仅依靠政府的单边监管,无异于螳臂当车。为平台经济戴上真正的“紧箍咒”,其核心在于构建一个由政府、平台企业、商家、骑手、消费者及行业协会等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政府应率先垂范,理顺监管职责,打破部门壁垒,形成监管合力。南岗区市场监管局构建多方协同治理机制,开展“亮照经营”专项检查,正是这种协同理念的初步实践。平台企业作为生态的核心,必须加强内部治理,提升规则透明度,健全纠纷解决机制。谭洪波教授曾提及,亚马逊通过建立由业绩前5%卖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将争议处理时长从72小时大幅缩短至12小时,卖家续约率提升19%;阿里巴巴1688平台将供应链数据治理权让渡给优质供应商,显著提升库存周转率。这些案例并非偶然,它们清晰地表明,平台自我治理的巨大潜力一旦被激发,其效率和效果远超外部强制。行业协会则应发挥其桥梁作用,制定更具约束力的行业标准,引导企业自律,形成行业内部的道德高压线。最关键的是,消费者和外卖骑手等弱势群体,必须拥有更畅通的参与渠道,使其合理诉求能被听取、权益能被维护。杭州市监局试点的“外卖在线”系统,实现从菜品制作到配送的全链条可视化,正是通过技术手段赋能消费者监督的典范。这种多元共治模式,能够有效弥补单一监管的盲区,促进平台经济生态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成为治理的积极力量。
平台经济的未来,绝不应止步于一次次约谈后的短暂平静,更不能沦为资本无序扩张的遮羞布。唯有织密“协同共治”之网,让公平与责任成为平台发展的底色,方能确保其在创新之路上行稳致远,真正实现多方共赢。监管的智慧在于,既要划定不可逾越的红线,又要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让平台经济在规范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新动能,最终惠及社会各方。这正是从“约谈”走向“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一场深刻的治理变革,正等待我们共同书写,否则,我们终将为这些看似便利的“创新”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