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景祐元年(1034年)三月,汴京城春意正浓,柳絮飞舞如雪。贡院内外人头攒动,来自天下各州县的举人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准备迎接这三年一度的人生大考。
然而,在这庄严肃穆的考场背后,一张巨大的利益之网正在悄然张开。这张网的每一个结点,都连着权力、金钱和欲望;每一根丝线,都浸染着背叛、堕落和绝望。
这就是北宋历史上最为触目惊心的科举舞弊案——它不仅撕破了科举制度公正严明的伪装,更将整个社会阶层固化的残酷现实暴露无遗。
1
三月十五夜,贡院内灯火通明。按照惯例,考试前夜,所有考生都必须在贡院内过夜,以防外人接触。负责搜检的胥吏们正在对考生进行最后一次严格检查。
"脱衣!"
胥吏王二的声音在号房前响起。一个面色苍白的年轻人颤抖着解开外袍,露出了里面的中衣。王二熟练地摸索着衣服的每一个角落,然后皱起了眉头。
"这内衣怎么这么厚?"
年轻人的脸色更白了:"天...天冷,多穿了一件。"
王二狐疑地看着他,慢慢伸手去摸那件内衣的夹层。突然,他的手指触到了什么硬硬的东西。
"这是什么?"
随着一声撕裂的响声,几张薄如蝉翼的纸片从内衣夹层中飘落下来。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小字,有的是经典条文,有的是策论段落,甚至还有几首应制诗的范本。
年轻人彻底瘫软了下去。
这个年轻人叫赵明轩,是当朝参知政事赵德昭的侄子。按理说,以他的家世,就算不考科举也能谋个好前程。但赵家这一支素来以文名著称,如果连个进士都考不上,实在有失门第体面。
更要命的是,这些小抄的内容实在太过精准。不是泛泛的经典条文,而是针对性极强的答题套路。这说明什么?说明出题的范围,甚至题目本身,都可能已经泄露了。
2
王二将这个发现上报给了贡院的主事官员。按说,发现夹带是常有的事,处理起来也很简单:取消考试资格,遣送回原籍,三年内不得再试。
但这次不同。
负责此次科举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方世昌,此人出身寒门,以清廉著称。他听说发现了夹带,立即赶到现场。看到那些小抄后,方世昌的脸色变得极其难看。
"这些内容......"他拿起一张纸片,上面写着:"今年策论必出治河之策,可从三方面论述:一曰疏导,二曰筑堤,三曰迁民......"
这样具体的预测,绝不是一般的猜测能够做到的。方世昌意识到,这很可能意味着考题已经泄露。
但更让他心惊的是,在搜查赵明轩的其他物品时,他们发现了一个小本子。本子的封面很不起眼,但里面的内容却让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是一本账册。
账册上记录得极其详细:
"赵府:黄金五十两,绢帛十匹,珍珠一盒。已交方府管家李三。" "钱府:白银百两,玉器三件,古画一轴。已交方府门子张四。" "孙府:良田十亩,宅院一所,仆从五人。已交方府师爷王五。"
每一笔都有明确的数额、物品和经手人。更要命的是,在每一条记录的后面,都标注着一个字——"过"。
这显然意味着,这些贿赂都已经成功"过关",也就是说,都已经送达并被接受了。
3
方世昌拿着这本账册,心中五味杂陈。作为主考官,他当然知道这本账册意味着什么。但同时,他也清楚地知道,这本账册上提到的"方府",指的正是他自己的家。
这怎么可能?
方世昌仔细回想着最近家中的情况。确实,最近经常有人来送礼,但都被他严词拒绝了。难道......
一个可怕的想法在他心中浮现。他的管家李三,门子张四,师爷王五,这些人会不会背着他......
方世昌立即派人将这三个人叫来。在严厉的审问下,真相终于大白。
原来,这些下人确实背着方世昌收受了贿赂。他们知道主人清廉,不敢明目张胆,但又舍不得这些好处,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先收下礼物,等考试结束后再想办法"运作"。
"我们也知道老爷清廉,"管家李三哭丧着脸说,"但这些人送的实在太多,我们一时心软......"
"心软?"方世昌怒不可遏,"你们知不知道,这样做会把我也拖下水?"
但事情远比方世昌想象的复杂。
4
在深入调查后,一个更加复杂的舞弊网络浮出水面。
这个网络的核心,是一个叫做吴德胜的人。此人原本是个落第秀才,但头脑灵活,善于钻营。他发现了一个商机:在权贵子弟和考官之间充当中间人。
吴德胜的操作手法极其巧妙。他首先接触那些有钱有势但学问不济的考生家庭,声称自己有"内部渠道",能够提前获得考题,或者在阅卷时得到关照。
然后,他又接触考官身边的人,比如管家、门子、师爷等等。这些人虽然地位不高,但却能接触到一些内部信息,或者至少能够影响考官的决定。
吴德胜就是这样,一边从考生家庭收取巨额费用,一边向考官身边的人行贿,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利益输送链条。
5
但是,吴德胜真的有能力提前获得考题吗?
答案是:有,但不完全有。
根据后来的调查,吴德胜确实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一些内部信息。比如,他通过礼部的一个小吏,得知了这次考试的大致范围;通过一个负责印刷试卷的工匠,得知了试卷的大概格式;通过方世昌的师爷,得知了主考官的一些倾向性意见。
但是,具体的考题,他其实并不知道。
那么,赵明轩内衣里的小抄为什么如此精准呢?
答案很简单:蒙的。
吴德胜是个聪明人。他根据自己掌握的零散信息,结合历年科举的出题规律,精心设计了一套"万能答案"。这套答案覆盖面很广,不管考什么内容,都能套上一部分。
比如,关于治河的策论,几乎每次科举都会考到,因为这是北宋朝廷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吴德胜就准备了好几套不同角度的标准答案,不管从哪个角度出题,考生都能找到对应的内容。
这种做法的成功率其实不高,但架不住试的人多。一百个人里面,总有那么十几个能蒙对一部分,这就足以让吴德胜的"神通"声名远播了。
6
除了试图获得考题,吴德胜还在阅卷环节做文章。
北宋的科举考试有一个重要的防作弊措施,叫做"糊名制"。就是在阅卷时,将考生的姓名用纸条糊住,让阅卷官看不到是谁的卷子。这样可以防止考官因为认识考生而徇私。
但是,糊名制虽然好,执行起来却有漏洞。
首先,糊名的工作是由胥吏来做的,这些人的收入微薄,很容易被收买。吴德胜就通过贿赂这些胥吏,在糊名时做手脚。比如,在某些特定位置留下小记号,或者用特殊的纸张,让阅卷官能够识别出是哪个考生的卷子。
其次,即使姓名被糊住了,考生的字迹、文风等特征还是很容易被认出来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过接触的考生。吴德胜就鼓励那些有钱的考生,在考试前想办法让自己的字迹和文风被考官熟悉。
最关键的是,吴德胜还通过贿赂,在阅卷官身边安插了自己的人。这些人虽然不能直接影响阅卷结果,但可以提供一些关键信息,比如哪个考官喜欢什么样的文风,哪个考官对什么话题比较感兴趣等等。
7
赵明轩被抓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开封府。当时的开封府尹是包拯。
包拯这个人,在历史上以刚正不阿著称。得知有人在科举中舞弊,而且涉及面如此之广,他立即意识到了事件的严重性。
包拯首先派人保护了现场,确保那本关键的账册不被销毁。然后,他下令对账册上提到的所有人员进行调查。
调查的结果让包拯大吃一惊。这起舞弊案的规模远比想象的要大。不仅仅是方世昌一个人的下属被收买,其他几个副考官的身边人也都有问题。
更要命的是,涉案的考生不仅仅是赵明轩一个人。根据账册上的记录,至少有二十多个考生家庭向吴德胜行过贿。
8
消息泄露后,相关的利益集团立即开始了疯狂的反扑。
首先是销毁证据。吴德胜得知事情败露后,立即开始销毁相关的账册、信件等证据。但他动作还是慢了一步,包拯的人马已经包围了他的住所。
其次是收买证人。那些涉案的胥吏、门子等人,很快就有人上门,要么是威胁,要么是利诱,试图让他们改口或者逃跑。
最关键的是政治施压。那些涉案的权贵家庭,开始动用自己的关系网,试图将这件事压下去。他们的理由很简单:这种事情如果闹大了,会影响朝廷的威信,也会让科举制度的权威性受到质疑。
9
在这种情况下,方世昌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
作为主考官,他当然有责任维护科举的公正性。但另一方面,他也清楚,如果深究下去,自己也很难置身事外。虽然他本人没有收受贿赂,但毕竟这些事情是在他的眼皮底下发生的,他难逃监管不力的责任。
更重要的是,如果这个案子真的闹大了,不仅是他一个人的问题,整个科举制度都会受到冲击。到那时,受损的不仅仅是几个贪官污吏,而是整个士大夫阶层的利益。
在巨大的压力下,方世昌最终选择了妥协。他同意将这起案件按照"个别人员违规"来处理,不再深入追究背后的利益网络。
10
但是,包拯不答应。
包拯是个理想主义者。在他看来,科举制度是朝廷选拔人才的根本,如果连这个都被腐蚀了,那么整个国家的根基就会动摇。
更重要的是,包拯深知,如果这次不能严肃处理,类似的事情还会继续发生。到那时,科举就会彻底沦为权贵子弟的游戏,寒门士子再也没有出头之日。
于是,包拯决定顶住压力,将这个案子彻底查清楚。
他首先加强了对关键证人的保护,确保他们的安全,也确保他们不会被收买。然后,他派出得力干将,对涉案的每一个人、每一笔交易都进行详细调查。
最关键的是,包拯直接向皇帝上书,详细汇报了这起案件的来龙去脉,并请求皇帝支持自己的调查。
11
宋仁宗看到包拯的奏折后,勃然大怒。
科举制度是宋朝的立国之本。宋朝之所以能够在政治上相对稳定,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通过科举制度,为社会底层提供了一条相对公平的上升通道。如果连这个都被腐蚀了,那么整个社会的稳定基础就会动摇。
更让宋仁宗愤怒的是,这些舞弊的权贵子弟,本来就享受着各种特权,但还要在科举上也搞不正当竞争,这简直是对整个制度的亵渎。
于是,宋仁宗下旨,要求严查此案,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
12
在皇帝的直接干预下,案件的调查进展迅速。
吴德胜很快就被抓获。面对确凿的证据,他不得不全盘招供。
根据吴德胜的供述,这个舞弊网络的规模比之前想象的还要大。不仅仅是这一次科举,前几次科举也都有类似的问题。而且,不仅仅是礼部的科举,吏部、兵部等其他部门的选官考试也都有类似的舞弊现象。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舞弊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产业链"。有专门的人负责搜集信息,有专门的人负责联络考官,有专门的人负责培训考生,甚至还有专门的人负责事后"善后"。
整个网络分工明确,组织严密,俨然是一个成熟的商业组织。
13
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涉案人员被揭露出来。
首先是那些直接参与舞弊的胥吏、门子等人。这些人被判处了不同程度的刑罚,轻者流放边疆,重者直接处死。
其次是那些收受贿赂的考官身边的人,比如方世昌的管家、师爷等。这些人的罪责更重,因为他们不仅背叛了主人的信任,也破坏了科举的公正性。
再次是那些参与舞弊的考生。这些考生不仅被取消了本次考试资格,还被终身禁止参加科举。对于一个士大夫家庭来说,这几乎等于是社会性死刑。
最后是那些考官。虽然像方世昌这样的主考官本人可能并没有直接参与舞弊,但监管不力的责任是免不了的。方世昌被撤销了礼部侍郎的职务,贬谪到地方做了一个小官。
14
吴德胜作为整个舞弊网络的核心人物,受到了最严厉的处罚。
但更让人唏嘘的是他的心路历程。在狱中,吴德胜写了一份长长的供状,详细描述了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上这条道路的。
吴德胜原本也是一个有理想的读书人。他出身贫寒,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中了秀才,本来希望能够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连续几次落第的打击,让他开始对科举制度产生了怀疑。
"我看到那些权贵子弟,明明学问不如我,却能够轻松通过考试;而我这样的寒门子弟,即使再努力,也难以出头。"吴德胜在供状中写道,"既然这个制度本身就不公平,那我为什么不能利用它来为自己谋利呢?"
这种心态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个深层次问题:科举制度虽然在理论上是公平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权贵阶层总是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优势。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不仅损害了制度的权威性,也腐蚀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
15
这起舞弊案暴露出来的问题,远远不仅仅是几个人的道德败坏,而是整个科举制度在设计和执行上的系统性缺陷。
首先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考试的内容、标准、程序等关键信息,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就给了那些有关系、有门路的人以可乘之机。
其次是监督机制的缺失。虽然科举制度设计了很多防作弊措施,比如糊名制、锁院制等,但这些措施的执行都依赖于具体的执行人员。一旦这些人员被收买,整个防线就会崩溃。
再次是利益分配的不合理。科举考试的成功,往往意味着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在如此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总有人会铤而走险。
最后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一个等级森严、门第观念浓厚的社会里,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成功往往会得到某种程度的理解甚至默许。这种社会氛围为舞弊行为提供了土壤。
16
这起舞弊案发生后,宋朝政府也开始反思科举制度的问题,并尝试进行一些改革。
首先是加强防作弊措施。除了原有的糊名制,又增加了誊录制,即将考生的答卷重新抄写一遍,消除字迹特征。同时,还加强了对考试全过程的监督,增加了监考人员,完善了监督程序。
其次是改革考试内容。除了传统的经典解释,增加了更多实用性的内容,比如策论、时务等。这样可以减少死记硬背,增加考试的灵活性。
再次是完善选官制度。单纯依靠科举考试来选官毕竟有局限性,因此增加了其他选官途径,比如荐举、察举等,形成多元化的人才选拔体系。
最后是加强廉政建设。对于参与科举的各级官员,建立了更严格的廉政要求和监督机制,一旦发现问题,严厉处罚,绝不姑息。
17
这起发生在近千年前的科举舞弊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其固有的漏洞和缺陷。关键是要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尽可能地缩小这些漏洞,降低制度被滥用的可能性。
其次,制度的执行往往比制度的设计更重要。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有效的执行和监督,也会形同虚设。因此,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确保制度能够得到严格执行,是任何改革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再次,制度改革必须与社会环境的改变相结合。如果社会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深层次因素没有改变,单纯的制度改革很难取得根本性的成效。
最后,任何制度都不能完全杜绝腐败和舞弊现象。关键是要建立有效的发现机制和惩治机制,让那些试图破坏制度公正性的人付出应有的代价,从而起到威慑作用。
尾声:
景祐元年的科举舞弊案,最终以严厉的处罚和制度改革而告终。吴德胜被处死,方世昌被贬谪,二十多名涉案考生被终身禁考。这个在当时震惊朝野的大案,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反腐败斗争史上的一个重要案例。
但是,这起案件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反腐败本身。它揭示了一个社会在制度设计和社会公平方面面临的根本性挑战:如何在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里,建立相对公平的选拔机制?如何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古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也是现代社会需要不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景祐元年的这起科举舞弊案,虽然发生在近千年前,但其启示意义至今仍然深刻而现实。
千年之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起案件时,或许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人的智慧和困扰,也可以为我们自己的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毕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从未改变;无论制度如何完善,维护制度权威的责任从未减轻。
【史料来源】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二《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文献通考》卷三十《选举考》《梦溪笔谈》卷十《官政》
【参考文献】
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刘海峰:《科举学导论》何忠礼:《科举制度史》
(文中人物除包拯外均为虚构,但故事情节均基于史料记载的真实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