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义城市景观与文化事件的版图上,LOUIS VUITTON 总能以超乎想象的手笔,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尤其对于上海这座永远有新鲜事发生、时尚且多元的都市而言,路易威登的每次重要亮相,都不仅被时尚圈关注,更是能引发全城热议的文化现象。
这不,最近 LOUIS VUITTON 又又又出圈了,而且是在活动正式开始前就先刷了一波社交媒体的屏。
倒不是什么官方刻意走漏风声的预热策划,而是因为一个宏大到无法被掩盖的景象,赫然出现在市中心,根本藏不了一点——
LOUIS VUITTON 在南京西路造了一艘轮船“路易号”。
准确来说,轮船“路易号”是全球唯一的“巨轮造型硬箱建筑”,占地面积约为 1600 平方米。
上海人对轮船不陌生,但一艘从头到脚“穿”满了 monogram 的巨轮,就这么“停”在南京西路……这画面冲击力,谁路过不得掏出手机先拍为敬?
别以为这艘轮船是个装置艺术哦,它集零售、餐饮、展览于一身,包含 1200 平方米的展览、Le Café Louis Vuitton 主厨们的佳肴、还有精选单品展售,累了还能到露台上吹吹风,轻轻松松就能“泡”上一整天。
而且,各位在上海打车出门的朋友应该也发现了,打车软件里的车都多出了一个 LOUIS VUITTON 的 logo。
如此大场面,自然少不了大明星们镇场子。
据说这次一共有多达 27 组艺人到场,刘亦菲、周冬雨、宋茜、王嘉尔、时代少年团、此沙...(这星光是直接把年末时尚盛典的红毯提前搬来了吧?)
我也趁此机会采访到了此沙,跟他聊了聊对这次活动的感想以及他的新计划。
在“封神男团”里,此沙一直给我一种独特的印象,或许是受角色影响,虽然影片里总是打打杀杀,但我总能感觉到他身上的儒雅气,而他分明拥有立体的五官和健康的肤色,力量感和超越年龄的沉稳在他身上一点儿也不冲突。
当天,他身穿 LOUIS VUITTON 2025 秋冬男士系列里的粉色翻领针织外套亮相,胸前的龙虾织花抢眼的很,这在当季是菲董和 Nigo 共同埋下的小彩蛋,因为这是两人在日本钓鱼时的战利品,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这个造型,瞬间给他的儒雅气质注入了一丝玩味和跳脱的少年感。
这让我想起他当天跟我聊的“穿衣经”,他分享说自己过去还是会排斥一些穿搭,但真的尝试过后总会带来惊喜和思考,这让他意识到“还是不能给自己设限”。
此时我内心 os 已经在感叹品牌挑人的眼光,此沙身上的硬朗雅痞实在太贴合品牌经典隽永与多元文化相碰撞的理念了。
就连我让他用三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的时尚风格时,他都用的是“舒适、简约、猛男”。
“猛男”这个词还被他强调了 N 遍,虽然是个小幽默,但确实也让你能快速 get 到他身上那种爱经典又爱趣味的调调。
更不用提此沙本来就来自四川凉山彝族,时不时就会在社交媒体上宣传家乡文化。
在男装创意总监 Pharrell Williams 的引领下,我们已经多次看过设计师将多元文化融入品牌设计中,此沙正是这份品牌精神的体现者。
而这种欣赏,是双向的。对于这次的“路易号”,他也像个好奇的大男孩:
除了时尚,我们还聊了更多关于新作品、生活方式等各种话题,完整内容敬请期待专访视频。
此沙在采访中对“路易号”的浓厚兴趣,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把钥匙,用以开启“路易号”的登船大门。
面对这庞然大物,在经历过最初的视觉震撼后,相信大家也一样对它充满好奇,为什么品牌要造船?为什么选在上海?里面又是什么样的?
接下来,我们“登船”去一一揭开这段“非凡之旅”的故事。
第一篇章:一艘驶入上海的巨轮
LOUIS VUITTON 向来脑洞大,但天马行空的创作,从来都是品牌溯源和城市精神中生长出的果实。要解答“为什么品牌要造船?”这个问题,我们需先将时间拨回到 19 世纪中,回到品牌历史的序章。
LOUIS VUITTON 的诞生,本身就是为了一个时代的命题——旅行。
在那个蒸汽与机械逐步驱动着人类探索欲望的年代,旅行远没有今天这般轻松惬意,它混杂着煤烟味、海水的咸涩和未知。
想象一下当时的远渡重洋,你要带着社交必备的丝绸礼服、防止无聊的书籍,但如果海上遇到一场风暴,它们都可能瞬间变成一坨“海带”。
而路易威登的创始人发现了人们的旅途焦虑,革命性地推出平顶硬箱,让行李物品更易摆放,简直是那个时代贵族旅人们的“定心丸”。
这些箱包,远不止是收纳衣物的容器。它们是颠簸船舱里的安稳,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品牌的灵魂,从一开始就与“远行”和“海洋”紧密相连。
在品牌档案中,不乏专为航海旅行而诞生的臻作。
早在 1868 年的国际海事博览会上,品牌便展出一款创新的镀锌旅行箱,就是为了抵御远洋航行中的潮湿与酷热。
到了 1934 年,品牌更是受托于 René Herbst 等建筑师为现代远洋游轮设计客舱,将标志性的硬箱融入摩登的海上生活美学之中。
而“路易号”的船体形态,正是对这段航海基因最直观、最大胆的当代致敬。
它并非简单地复制一艘船的外观,而是进行了一次充满超现实主义色彩的解构与重组。
远远看上去,它是一艘巨轮,但当你凑近看,就会发现其中奥秘:
层层叠叠的上层结构,其实就是在刻画一个个经典硬箱堆叠在一起的视觉效果。
这种巧妙的设计等于把“船”和“箱”这两个品牌 DNA 里的核心词来了个混搭,它既是交通工具也是旅行本身,把“旅行的艺术”这句 slogan 直接具象化。
那么,第二个问题随之而来:这艘承载着品牌百年旅行梦想的巨轮,为何选择停泊在上海的港湾?
答案同样深植于历史的脉络与文化的共鸣之中。
如果说路易威登的血液里流淌的是旅行的冲动,那上海的骨子里,烙印的就是“港口”的宿命。
早在公元 6 世纪,吴淞江畔的华亭港、青龙港便已是商船往来的繁盛之地,那里有着上海最早的港口图景。
1843 年开埠之后,黄浦江见证了这座城市如何迅速崛起为中国最早、最重要的国际航运贸易中心。
到了上世纪 30 年代,跨洋航线开通,更使其昂首跻身世界级港口城市之列。
我们完全可以用“海纳百川”这四个字,来概括上海的城市精神。
它不仅指地理上江海交汇的格局,更指向文化上对多元、创新与融合的无限包容,而这种精神,与唯一一个有出版社的奢侈品品牌 LOUIS VUITTON 无形间构成强烈共鸣。
所以上海一直是 LOUIS VUITTON 喜爱的城市之一,淮海路的首家专卖店、恒隆广场的“路易威登之家”,再到每次引发全城热议的盛大时装秀和艺术展览,品牌早就不是上海的过客,而是成为文化景观的一部分。
此次,它不再满足于此,而是选择以“路易号”这一前所未有的方式,为自己在这座城市打造一个永久性的文化地标。
来到这座城,爱上这座城,留在这座城,不愧是法国品牌,浪漫得我都想磕一下上海和 LOUIS VUITTON 这对 cp 了。
第二篇章:船身里的“非凡之旅”
船内的重头戏,莫过于通体两层,占地 1200 平方米“非凡之旅”展览,这场展览由 OMA 建筑事务所操刀设计,展览围绕九个主题区展开,从 LOUIS VUITTON 的始源一直驶往当下。
用箱子讲故事:LOUIS VUITTON 的“时间隧道”
故事的起点,必然是在 LOUIS VUITTON 位于塞纳河畔的第一间工坊。
1859 年,创始人 Louis Vuitton 先生将生产线搬至巴黎郊区的 Asnières,楼上做住所,楼下是工坊。在这里,品牌的工艺与理念开始萌芽,至今,这里仍然是 LOUIS VUITTON 定制箱体的核心工坊之一。
展览早早便埋下了这一线索。在通向展厅的右侧墙壁上,复刻了 Asnières 工坊那座标志性的彩色玻璃穹顶。多年前,我曾亲身造访过那里,一看到熟悉的纹理,记忆便瞬间被唤醒。
穿过花窗,旅程正式开始。展览第一个空间“箱景奇旅”,由 OMA 设计师重松象平打造,80 只 Monogram 旅行箱悬浮在LED幕墙前,光影交错中,仿佛带领我们进入一条时空隧道。
这件作品曾在曼谷的 LV The Place 和大阪世博会亮相,是 LOUIS VUITTON 通过旅行箱讲述品牌精神的一件代表性艺术作品。
溯源:行李箱里的航线记录
旅行箱对 LOUIS VUITTON 而言,不仅是产品的原型,更是承载品牌理念的容器,它记录着品牌的技术与工艺。
第二个展厅“溯源”,便通过一条时间轴追溯 LOUIS VUITTON 的工艺发展。从最初的 Gris Trianon 帆布防水实验,到 1906 年推出的世界首个带自动锁扣的行李箱,每一项技术革新都在历史的潮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个展厅里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一只“床箱”,那是为大航海时代的长途船旅量身定制的旅行箱,展开后就是一个简易床架,让我对那个与自己相距甚远的时代也有了想象的载体。
旅行,是个体表达的容器
下一个展厅,围绕“旅行精神”展开,主要展示了 LOUIS VUITTON 在不同时期基于“旅行”打造的包袋作品。透过那些趣味造型包袋,我们也能看到 LOUIS VUITTON 如何从功能主义走向情感叙事。
从最初满足定制需求的旅行箱,到如今承载个性的随身包袋,路易威登的旅行哲学始终与时代共鸣,而今正逐渐走进现代生活,轻松而丰富。
这个展厅倒是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同样来过上海的“飞行、航行、旅行”(VOLEZ VOGUEZ VOYAGEZ)全球巡展,那也是很多人第一次以全新视角,去重新认识那些耳熟能详的 LOUIS VUITTON 经典包款。
它们最终都交织成一条主旨:旅行不仅是地理的远行,更是对技术、生活方式与审美的探索。
香气的旅行:一座盛放记忆的箱子
香氛展厅,以一只 20 世纪初的鳄鱼皮水晶洗漱箱开场,将贵族出行的仪式感立于眼前。LOUIS VUITTON 香氛旅程始于 1927 年,品牌推出了首款香水“逸时”(Heures d’Absence),其名字来自创始人故乡附近的小镇。
2012 年,调香师 Jacques Cavallier Belletrud 加入LOUIS VUITTON,于 2016 带来首批现代香氛系列,就此展开 LOUIS VUITTON 新时代香水篇章。
在位于展区中央的箱体里,香水瓶与植物香材样本交替展示,营造出了一个介于实验室与诗意空间之间的嗅觉剧场。
一本书,一只箱,一段旅人心事
接下来走进的“藏书”展厅充满着故事性。
品牌第三代创始人 Gaston‑Louis Vuitton 是一位痴迷文字的工匠与藏书家。他在 20 世纪初亲自设计了一款“图书旅行箱”,专为远行的阅读者打造。
箱体内嵌有书架、抽屉与文具收纳区,可容纳几十本书籍,并可在途中临时展开使用,既是移动的图书馆,也是一座随身携带的写作书桌。
该展厅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件展品,莫过于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定制图书箱。据记载,1920 年代末,海明威曾在巴黎定制一只 LOUIS VUITTON的书写旅行箱,用以存放打字机、墨水与手稿。
多年后,他遗失在巴黎丽兹酒店地下室的一只箱子被意外发现,正是那只 LOUIS VUITTON 旅行箱中完好保存着他早期的手稿,后来被整理成著名的《流动的盛宴》。
这段失而复得的逸事,如今也成为品牌历史中最富文学色彩的一页。
驶向法国,来到Asnières工坊
“非凡之旅”并不急于推销商品,它像一份品牌手记,把旅行、工艺与想象力重新缝合起来。
展览的下一个展区,带我们回到了 Asnières 工坊的日常场景里。工匠当场处理皮料、打磨封边,旁边机械设备 Louise 与 Louisette 轮番对箱体进行拉扯、压挤与耐久测试。
进入这里,仿佛连时间也慢了下来。工匠手中反复而专注的动作,没有对话,却成了对这场展览最好的注脚——旅行的精神,并非一味向前,而是源于对细节、节奏与标准的执着坚持。
运动与时尚,讲“美”,也究“用”
接下来的两个展厅,分别以“运动”和“时尚”两个主题展开,前者展示了品牌为 FIFA、F1、奥运会等定制的奖杯箱;
后者则通过回忆历代创意总监的代表作品,让人看到 LOUIS VUITTON 如何不断重塑经典:从 Marc Jacobs 引入成衣系列的年轻化尝试,到 Nicolas Ghesquière 的结构实验;从 Kim Jones 将街头文化带入男装系统,到 Virgil Abloh 用“男孩视角”打破奢侈男装的藩篱;如今,Pharrell Williams 用音乐与色彩打造出鲜活的品牌形象。
不同的用途及创意激发了不同的作品,让人看到 LOUIS VUITTON 不仅讲究美,也讲究“怎么用”。
如果看了展览有点累,你还可以顺着路线来到“路易号”露台上的 Le Café Louis Vuitton 餐厅。
远处是可以凭栏眺望的都市景致,眼前是致敬远洋邮轮的复古设计,让你感觉好像真的在一艘轮船上,从城市喧嚣里抽离,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更精妙的是菜单本身,这里的菜品既有源自品牌其他咖啡厅的经典招牌,也有专为此地创作的独家料理。
比如 Monogram Raviolis 特色饺子、“第五大道”龙虾卷、“新桥”三明治、上海柚子风味的凯撒沙拉,以及成都路易威登会馆的招牌菜“The Hall精选”...
味蕾上的环球旅行,大概就是这种感受了吧。
在城市最繁忙的地段,LOUIS VUITTON 以这艘“路易号”写下了一段独特的“时间注脚”。
在这里,旅行不再只是目的地的更替,而是一种姿态的转变:放慢脚步、静心停留、细细阅读、慢慢品味,回望从前,也沉淀当下。
也许很多年后,我们会再次想起这艘船,就像此刻在这里回忆从前一样。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所有者,文字为博主原创。
本期文字助理:Quinn、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