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追悼会:李讷与丈夫同行,解放军抬棺徐行,老乡盼英雄归根

发布日期:2025-08-05 17:02    点击次数:124

“我的生命已进入暮年,夕阳的余晖终究消散。” 这是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在告别母校时说的话。他还曾流传下一句名言:“老兵不死,只会逐渐凋零。”无论麦克阿瑟本人有着怎样的个性与争议,这些话语中所传递的情感,依然能打动无数有过军旅生涯的人。那其中饱含的悲壮与无奈,无论国界,都能让无数军人产生共鸣。

2011年春天,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场庄重的送别仪式悄然为一位老将军拉开帷幕。李德生,这位曾为国家命运和百姓安危操劳了一生的老人,终于在岁月深处永远安息。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曾经的一代英才也随之老去。他出生于1916年,儿时丧母,家境困苦,全家仅靠父亲给地主打短工维生。少年时,兄弟姐妹渐渐离世,终究只剩下他独活于世。九岁便为人放牛,十四岁毅然投身红四方面军,从家乡河南光山县踏上了从军之路。与父亲的分别,成为他命运的转折。

1932年,跟随红军西进,离开故土。几经转战,等再次回首家乡,那里早已人去楼空,唯有一位失明的老妇守着荒村。老乡们多已逃避国民党兵的骚扰,而自己的家,连砖瓦都化为尘埃。失散的亲人、摇摇欲坠的乡土、父亲因连坐受难的消息,一切令年轻的李德生愧疚难安。父亲临别前叮嘱他:“孩子,前方的路要走下去,中国需要你们。”这句话伴随他走过枪林弹雨,成为他毕生信念的寄托。

李德生年少离乡,经历了无数令人扼腕的抉择。家庭的苦难没有拖住他的脚步,前线仍需要新鲜的力量,战友们还在浴血奋战。他将思乡的情感深埋心底,重返大别山。这片土地,河流与山川都见证着无数无名者的奉献。而祖国,永远记得那些默默撑起民族脊梁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李德生于1993年回到家乡。那时的河南新县已非从前的偏僻村落。看到家乡发展变化,他带着深沉的怀念主动拿出毕生积蓄,资助家乡修路建校。曾经的牛背少年,已成为为故土谋新生的将军。每一条故乡的小路、每一座河流,都留下了他年少的足迹。父母长眠于斯,他深知,落叶终将归根。

让人唏嘘的是,新县乡亲们与李德生的最后一次见面,竟是在他的追悼会上。2011年5月14日,八宝山革命公墓庄严肃穆。毛主席的女儿李讷也专程前来为老将送别,陪伴着覆盖国旗的灵柩缓步前行。漫长岁月里,他为国家的奔忙,终于停在了五星红旗下。这一刻,鲜花和翠柏簇拥着归来的灵魂。

李讷对李德生怀有深切敬意。这样的情感源于李德生漫长革命生涯中的英勇与坚忍。早在1933年,他就参加了反围剿战役,每次都冲锋在前。有一次,敌军子弹贯穿了他的左胸,伤及肺脏,左手自此不利。可他仍坦然乐观地说:好歹还活着,左手不好使还有右手可用,终究还不算坏。抗战爆发后,他更是奔走在最前线,响堂铺、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都留下过他的身影。

1945年初,李德生化装成农夫深入日军据点侦察,掌握敌情后,带领82名战士突袭目标,将守军全部歼灭。这一次被记作抗战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歼灭战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带领第12军参加了名震中外的上甘岭战役,后期还成为一线指挥员。

上甘岭战役的残酷可想而知。王近山副司令,一向以敢打硬仗著称,将任务交给李德生时,只说一句:“守住,一寸土地都不能丢!”战役后半程,李德生将12军与原本全军参与的15军并肩作战,取得了以较小损失持守要地的战术胜利。战史中,前半段的描写较多,12军参战却很少公开,皆因保密所需。当时,一位参谋因功劳归于他人而郁闷,李德生则淡然劝慰:“我们打仗不是为了争功、也不是为哪支军队争名,我们为的是国家的尊严!”他始终坚持,中华民族不能被轻视,这种信念感染了每一个人。

追悼会当天,亲属们泣不成声,不断向来宾鞠躬致谢,新县的老乡们从远方赶来送别,老泪纵横。1998年,新县建起七层高的法院大楼,李德生亲笔写下“清正廉洁,为民服务”,希望老区精神世代相传。此时,送别长老,人们万分悲痛:“新县五万烈士都在等您回家啊!”哀恸之情传遍每一个角落,无一不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