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韩国部署萨德时,全民同仇敌忾集体发声,为啥现在没人敢提了?

发布日期:2025-07-27 08:44    点击次数:167

回顾:韩国部署萨德时,全民同仇敌忾集体发声,为啥现在没人敢提了?

2016年7月,美国与韩国联手宣布在韩国领土上部署萨德反导系统(THAAD),此一举动在中国引发了巨大的风波。从官方的坚决抵制到民间的广泛抵制运动,全国范围内几乎无人不受到影响。超市中韩国商品被撤下货架,旅行社暂停了前往韩国的旅游团,街头更是出现了抗议的标语牌。然而,时至今日,此事似乎已逐渐从公众视野中隐去,变得不再引人关注。

萨德部署的背景

萨德系统,全称为“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简称THAAD),系美国研制的一款高效反导装备。该系统主要针对短程、中程乃至部分中远程弹道导弹实施拦截。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一部AN/TPY-2型雷达、六辆发射车以及相应的指挥控制系统。

雷达的探测能力可达2000公里之远,能够精确锁定导弹发射后的飞行轨迹。拦截过程则依靠高速撞击,直接将目标导弹摧毁,无需依赖爆炸弹头。该系统的设计宗旨在于抵御弹道导弹的威胁,特别是在导弹穿越大气层的关键末段实施拦截。

2016年,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因萨德系统的部署而急剧升级,其根源直指朝鲜的核武器与导弹试验活动。那一年,朝鲜的行动密集,国际社会普遍感到高度忧虑。1月6日,朝鲜宣布成功进行了第四次核试验,并宣称成功测试了氢弹。尽管外界对其成果的真实性持有疑问,这一声明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半岛的紧张氛围。

紧随其后,2月7日,朝鲜于东仓里发射场发射了一枚远程火箭,声称系卫星发射,然而美国、韩国等国却将其视为变相的弹道导弹试验。同年4月23日,朝鲜再次进行了潜射弹道导弹的测试,尽管其射程仅有30公里,但这充分展示了其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至9月,朝鲜成功进行了第五次核试验,此举进一步加剧了周边国家的紧张情绪。

面对朝鲜的挑衅行为,美国与韩国均认为提升防御实力势在必行。2016年7月8日,两国正式对外宣布,将在韩国星州郡部署“萨德”系统,其目的在于捍卫韩国不受朝鲜导弹的威胁。星州郡坐落于韩国东南部,地势较高,此处原为一座高尔夫球场,因其地理位置优越,被认为非常适合部署雷达与发射设施。据规划,该系统预计将在2017年正式投入使用。

一有关于萨德系统部署的消息传开,我国立即表现出坚决的反对态度。外交部迅速发表声明,指出该系统不仅对朝鲜半岛的无核化进程无益,而且对地区和平与稳定构成威胁。我国之所以反应如此强烈,核心原因在于萨德系统的雷达技术。

AN/TPY-2雷达的探测视野覆盖了我国东北与华北区域,具备对境内导弹活动进行监控的能力。此举令我国感受到战略安全的潜在威胁,鉴于美国若通过萨德系统获取我国导弹的相关情报,或许将削弱我国的军事威慑效能。

此外,中国坚信,部署萨德系统已超出防御朝鲜的需求,并质疑美国借此意图加强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布局,从而进一步限制中国的势力。俄罗斯亦持有相似观点,并对此发出警告,认为此举可能激发地区性的军备竞赛。朝鲜则直接将此行为定性为“侵略”,其立场更为坚决。由此,东北亚的局势愈发复杂化。

在韩国,对于萨德的部署,社会舆论并非单一地向一边倾斜。政府及军方普遍认为,面对朝鲜的威胁,萨德系统是至关重要的防御设施。然而,在萨德部署的星州郡,当地民众却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态度。他们深忧星州郡将成为朝鲜首要的攻击对象,同时对于雷达电磁辐射可能引发的健康风险亦感忧虑。

抗议活动持续不断,居民们甚至试图阻拦运送设备的车辆。首尔的一些市民团体也加入反对行列,认为萨德会恶化与中国的关系,给半岛和平埋下隐患。

尽管面临汹涌的反对之声,部署计划依旧稳步前行。2017年3月,首批萨德系统装备顺利抵达韩国乌山空军基地,其中包括两辆发射车以及一台雷达。至4月底,六辆拖车携带着更多设备驶入星州,部分系统已开始投入运作。到了9月,四套完整的系统均已就绪,萨德系统正式在韩国落地。这一举措标志着韩美同盟在军事领域的进一步紧密合作,然而,也无形中给中韩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中国全国抗议详情

我国对萨德的抵制主要在外交领域显现。自2016年7月部署决策公布以来,我国外交部屡次约见韩国驻华大使,表达了对此举的“严重关切与坚决抵制”。新闻发言人于多次发布会上不厌其烦地强调,萨德系统“严重损害我国战略安全利益”,并对韩国发出了将承担相应后果的警告。此外,我国亦与俄罗斯加强了沟通与合作,两国外交部门在联合国等国际舞台多次联合发声,力求通过外交手段给韩国施加压力,以期促使韩国重新考虑其立场。

韩国的立场异常坚定。当时的总统朴槿惠领导下的政府视“萨德”系统为应对朝鲜威胁的不可或缺手段,而美国亦多次重申,该系统仅针对朝鲜,绝无对中国的威胁之意。尽管如此,这一说法并未平息中国的强烈不满,双方的矛盾和分歧愈发尖锐。

除外交压力之外,我国亦采取了经济手段作为辅助。2017年3月,国家旅游局以口头形式通知各旅行社,要求其立即停止销售前往韩国的团体旅游产品。韩国媒体引述我国旅游部门的警告称,若旅行社违反禁令,将可能面临罚款,甚至可能遭遇执照被吊销的严重后果。

成效显著立竿见影:2016年,中国赴韩游客数量激增至800万人次,而2017年则骤减至400余万人次,导致韩国旅游业遭受了约68亿美元的损失。首尔明洞的繁华购物街变得冷清,往日的熙熙攘攘景象已不复往日。

韩国企业亦沦为攻击的对象。乐天集团因向萨德系统提供部署用地,首当其冲,遭受了报复性的打击。我国以“消防安全检查”为借口,关闭了乐天在华的多家分店。至2018年,乐天不得不退出中国市场,遭受了高达13亿美元的损失。汽车行业亦深受影响,现代汽车2017年在华销量下跌了31%,而起亚汽车的跌幅更是高达45%。韩国商品在我国市场的份额急剧下滑,化妆品、电子产品等行业均未能幸免。

官方举措与民间的情绪产生了共鸣。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评论,将“萨德”系统描绘为“美国遏制中国的棋子”,并呼吁民众通过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立场。在社交媒体上,关于抵制韩货的帖子广泛传播,众多网友纷纷晒出弃用韩国化妆品、拒绝韩国品牌的产品照片。

部分城市爆发了小规模的抗议示威,民众纷纷聚集在韩国品牌店面周围,以表达他们的不满情绪。文化交流领域亦受到波及,韩国电视剧及音乐作品在中国视频平台上遭到下架处理,而韩流明星的演出计划也被迫取消,使得“韩流”在中国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寒期。

这种民间情绪并非全然自发,实则与官方的宣传导向紧密相连。媒体在引导过程中放大了民众的不满情绪,抵制行为因而迅速扩散开来。然而,这种激昂的情绪亦具有阶段性,随着时间的流逝,其热度逐渐减弱。

在中国施压的同时,韩国国内的抗议也在持续。星州居民的反对活动延续了数月,他们试图阻拦运送设备的军车,但收效甚微。2017年5月,文在寅当选总统,他曾在竞选中承诺重新审视萨德部署。

尽管上任后面临朝鲜导弹的威胁,他仍旧坚定地推进了部署计划。尽管中国的经济制裁对韩国造成了显著的损失,但这并未撼动韩美同盟的坚定意志,反而使得中韩关系一度陷入低谷。

后续发展

即不额外部署萨德系统、不参与由美国主导的区域性导弹防御计划、不与美日建立三方军事同盟。

我国正逐步放宽经济制裁,并恢复与韩国的旅游和贸易交流。进入十二月,文在寅总统访问我国,中韩两国达成共识,决定将争议暂放一边,集中精力深化合作。自2018年起,中国游客开始有序回流,韩国企业在我国的业务也逐步复苏,双方之间的紧张局势显著缓和。

与此同时,我国军事科技实现了飞速进步,进而重塑了战略格局。在2019年的国庆阅兵式上,东风-17(DF-17)高超音速弹道导弹震撼登场,其飞行速度高达10马赫,轨迹复杂,难以捕捉。此外,鹰击-21(YJ-21)反舰导弹也正式亮相,装备于055型驱逐舰之上,射程达到1500公里,其末端速度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东风-41(DF-41)型洲际弹道导弹的射程跨越1.4万公里,速度高达25马赫,其飞行高度更是远超萨德系统的拦截极限。这些先进武器的问世,显著增强了中国军队的整体实力。

萨德系统的设计旨在拦截约150公里高度的飞行目标,其主要目标是传统的弹道导弹。然而,由于高超音速武器的灵活机动性和低空飞行特性,它们对萨德构成了极大的挑战,而洲际弹道导弹更是完全超出了其防御能力范围。军事分析人士指出,随着中国在技术领域的不断进步,萨德系统对我国的潜在威胁已经显著减弱,战略力量的平衡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在韩国,萨德系统的运作持续进行,与爱国者PAC-3系统并肩,共同抵御朝鲜的威胁。然而,公众对此的关注度正逐渐降低。2018年,朝鲜与韩国领导人举行历史性会晤,并签署了《板门店宣言》,半岛的紧张局势显现出缓和的迹象。尽管朝鲜的导弹试验活动依旧进行,但焦点已逐渐转向对话与经济合作,萨德系统的战略重要性因而有所降低。与此同时,中国对此的抗议声音也趋于减弱,社交媒体上关于萨德的讨论也日渐减少。

为何无人再提?

为何民众对萨德事件的关注度随时间递减?以下几方面可作解释。中国导弹技术的迅猛进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东风-17、鹰击-21以及东风-41等新式武器的问世,显著降低了萨德的战略意义。这些武器的快速性与灵活性远超萨德的拦截范围,特别是洲际弹道导弹,几乎无人能防御。随着民众目睹国家军事力量的增强,对萨德的忧虑也随之减轻。

至2017年岁末,中韩两国关系得以重归正轨。随着经济制裁的解除,赴韩旅游和贸易活动逐步复苏,韩国商品亦重返货架。民众的激动情绪随关系的缓和逐渐平复,抵制韩货的势头逐渐减弱。在社交平台上,萨德议题已被其他热门话题所取代。

半岛地区的局势演变转移了公众的关注焦点。2018年,朝韩之间的对话及无核化承诺引发了人们对和平前景的浓厚兴趣,相较于军事对峙,和平议题成为了公众关注的重心。萨德系统作为一个单独的话题,难以持续成为舆论的中心议题。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热点事件如流星划过天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2016至2017年间,萨德风波曾引发广泛关注,然而随着新事件的层出不穷,公众的目光迅速转向了别处。官方媒体对萨德的报道逐渐减少,这也无形中加速了这一事件的热度消散。

抗议与抵制虽宣泄了民间的积怨,然而此类情绪往往难以持续。随着中韩关系的逐步回暖,对韩国的敌意亦随之减弱,抵制活动因而失去了其滋生的土壤。生活逐渐恢复正常轨道,萨德问题亦不再是日常讨论的焦点。

自举国上下的抗议浪潮逐渐归于平静,萨德事件已成为一段历史,其背后交织着技术、外交与民意的复杂纠葛。我国凭借军事的持续进步消解了潜在威胁,运用外交智慧修复了受损关系,而民众的关注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这一事件深刻揭示了,国际争端并非单一维度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