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长和卖巴拿马港口引中方审查?地缘博弈曝光

发布日期:2025-07-26 02:28    点击次数:81

2025年7月1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对香港长江和记集团(长和)出售海外港口资产一事的回应,直接撕开了全球关键基础设施投资领域那层“纯商业”的遮羞布。这并非一场寻常的资本腾挪,而是地缘政治与经济霸权交织的冰山一角,预示着全球供应链与国际投资模式正迎来一场颠覆性的重塑。

长和集团计划向美国贝莱德财团出售的43个港口资产,横跨欧、美、中东、非及亚太五大洲,总价高达228亿美元,覆盖23个国家199个泊位。其中,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与克里斯托瓦尔港,无疑是这场交易的“皇冠上的明珠”。这两个港口扼守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全球贸易咽喉,每年处理超过500万标箱的集装箱,掌控着全球6%的海运贸易,以及中国对美贸易30%以上的货流数据。当《华尔街日报》爆料,若中国航运巨头中远集团未能参与此项交易,北京将可能出手阻止,这便不再是李嘉诚家族的财务优化,而是赤裸裸的国家战略博弈。中国外交部强调,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将依法审查,旨在保护市场公平竞争并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同时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经济胁迫和霸凌,这番话的弦外之音,足以让全球资本市场为之颤抖。

此次交易的复杂性,远超任何财务报表所能呈现。贝莱德集团,这个管理着7万亿美元资产的金融巨鳄,其CEO芬克与美国政府的密切关系,以及特朗普政府曾公开宣称要“收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的历史背景,都让这笔交易蒙上了一层厚重的政治色彩。美国近年来通过《港口安全法》等立法,不断收紧对外国投资关键基础设施的审查,甚至曾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行叫停中国企业对美港口的收购。这种双重标准,无疑暴露了西方国家在“自由市场”旗帜下的虚伪。一旦贝莱德成功掌控巴拿马运河核心港口,其对全球航运数据、供应链安全乃至特定国家贸易自由的潜在影响,将是灾难性的。这迫使所有主权国家,无论大小,都必须将关键基础设施的跨境并购提升至国家安全层面进行考量,而非仅仅停留在经济效率的层面。

历史的教训总是惊人地相似。澳大利亚曾试图收回中国企业对达尔文港的99年租约,理由同样是“国家安全”,这并非孤例。马来西亚耗资740亿人民币的皇京港项目,也因地缘政治博弈而沦为烂尾。这些案例无不昭示,在逆全球化的浪潮下,任何涉及战略性基础设施的交易,都难以独善其身。长和集团即便本意是优化财务结构、降低负债,但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其“纯商业考量”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市场对长和股价的应声下跌,以及港澳办转载《大公报》“莫天真,勿糊涂”的尖锐评论,都清晰地反映出资本市场和舆论对这类交易背后地缘政治风险的重新定价和认知。当企业家的商业决策被赋予了国家忠诚的道德审视,这本身就是一种时代的悲哀,也是一种必然的觉醒。

港口交易的潜在变数,正如同蝴蝶效应般,预示着全球关键基础设施投资与并购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格地缘政治审查。这不仅将重塑国际航运与全球供应链的未来格局,更将深刻影响跨国资本的流向和全球经济合作的模式。未来,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必须将地缘政治风险评估纳入核心考量,甚至需要建立与国家战略的对话机制,避免陷入“商业—政治”的认知鸿沟。而各国政府也将更加重视对战略资产的保护,甚至可能借鉴欧盟《外国补贴条例》,建立“负面清单”以限制战略资产外流。全球化在退潮,但关键基础设施的战略价值却在凸显,其控制权的归属,将是未来国际竞争的核心战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然打响。

在变局之中,公平竞争是维护全球经济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当商业行为被地缘政治裹挟,国际合作的韧性将受到严峻考验。唯有坚守开放、透明、非歧视的原则,才能确保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促进国际投资的健康发展。否则,我们看到的将是一个碎片化、壁垒森严的世界,一个“持剑经商”成为常态的丛林法则。世界经济的未来,在于各国能否在战略博弈中找到合作的平衡点,共同维护一个公平有序的全球市场环境。如果不能,那么巴拿马运河的潮水,将不再仅仅承载往来货轮,而是大国竞争的波涛与全球治理的未来,最终,所有人都将为此付出代价。